1965年9月,我从西安石油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研究室。
采收率研究室成立初期没有实验设备、仪器仪表和实验模型。我们不等不靠,自己动手打造实验设备,开始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实验与研究。经过不懈探索,以“堵、疏、驱”为战略支撑,研究出十几种驱油方法。
1977年,为开展油层高含水驱油试验,我前往厚油层试验区。试验正值冬天,那时只有我和徒弟两个人。为记录测试数据,我俩在采油井、注水井之间来回奔跑。由于注水井井口房温度特别低,我们被冻得手脚麻木。即便这样,我们也一直持续试验3天,最终得到试验成果。
我们从事的沉积时间单元水动力学系统研究,为高含水后提高采收率试验区提供油层连通地质基础。
在乳化石油焦试验现场、悬浮颗粒堵塞大孔道扩大水淹体积试验现场,工作人员不怕脏不怕累经常工作到深夜。这些驱油方法经过多井次的试验,均取得明显增产原油的效果,为油田持续稳产提供有力支撑。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们开始聚合物驱油试验。我一方面向国外公司学习先进技术,另一方面结合地质条件进行驱油验证。通过大家夜以继日的攻关试验,聚合物驱油实验取得圆满成功。聚合物驱油提高采收率10%以上,为大庆油田全面推广应用聚合物驱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我的“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油田高含水期注入聚合物溶液提高采收率矿长实验技术课题荣获部级一等奖。
如今,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更加先进,三元复合驱油、微生物驱油、活性剂驱油等三次采油技术,为油田建设提供不竭动力。(李春/口述 张爱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