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大连医科大学 - 《大连医科大学报》

看天地之大 任云卷云舒

作者:学生记者:戚乐    
2025-01-10     浏览(97)     (0)

云,万丈高空中的常客,无数水汽的聚集体。

它塑造了蜿蜒缥缈、瞬息万变的景色;反映了变化万千、诡谲莫测的气候;承载了悠悠岁月、壮阔山河中无数人的情怀。但不管这世间如何变化,世人如何看待,云就在那里,随着空气流动和水汽凝结,变换着自己的姿态。

登上泰山,俯瞰而下。只见云雾之河在山间流淌,时而湍急,时而平缓。这云河望不到尽头,仅看见天边与日光同色,那日光洒在河面,激起一阵涟漪,波光粼粼之下,仿佛有鱼儿在云间嬉戏。从云的间隙窥去,山上蜿蜒细长、游龙一样的阶梯上,几名游客正在休息,他们抬头仰望,看着的是云间散下的天光,似有仙人栖息。这种美景令人如痴如醉,惊叹这云的壮丽!

而在《火烧云》这一篇课文,中则着重描绘了云变幻万千的形态。

“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一小段文字极其精准地描绘了火烧云丰富多变的色彩,在我幼时稚嫩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种子,等待日后的茁壮成长。现今互联网平台上,一段视频便记录了云的多姿多彩,有似飞鸟翱翔,似亭台楼宇,似人物奔腾……各式各样,详尽不表。

云的变幻莫测是因多种物理因素的影响。古代农民靠天吃饭,渔民靠海也要观天远航,于是先人便在历史经验中将云与劳动活动结合。

“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等等谚语包含了多少古人的智慧。在现代气象学的研究中,云与气象的连接更加紧密,更有依据。“鲤鱼斑”是“卷积云”“花花云”是“毛卷云”“乌云”是“积雨云”。于是云在科学中不再琢磨不透,而是成了观测气候的指向标。有了这个指向标航空航天技术才敢上九天揽月,航海技术可下五洋捉鳖。但谚语并没有被时代抛弃,农民下地干活,抬头一看,嘴中念叨几句,便知是否下雨。

时光悠悠,天空星移斗转,大地沧海桑田,云在天地之间飘悠而过,一切似乎改变了,又似乎没变。

云淡漠地看着世间山河的社稷更易,世人的悲喜无常。面临人生际遇,诗人借云抒发着心中胸臆。“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是漂泊思乡,“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是战场悲凉,“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是淡泊悠闲……

云在不同人眼中变换姿态,迎合不同的情意。而当你不带有一丝色彩的去看云,你会发现云只是云,万万种姿态只是它的一角,是水汽不同的聚集形式。它是变化的、不定型的。它的舒、它的卷,是无法概括它的全部。任天地之大,也无法拘束云。

从悠悠万古到如今,再从如今到未知将来。在亿万斯年之中,云依旧飘摇空中,陪伴人类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