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吉林石化公司西部中心控制室,宽敞的大厅里,巨大的 LED 顶灯发出明亮的光,200 多台电脑整齐排列,透出满满的现代化和科技感。
作为石化装置安全生产运行的“神经中枢”,中心控制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华油工建公司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电仪分部用担当实干和顽强拼搏,把它打造成一座“颜值”与“内涵”并存的中控“大脑”。接通“神经元”打开机柜间的大门,里面一个个盘柜紧紧挨在一起,部分盘柜发出轰隆隆的低鸣声,这表明它们已经是有身份的“上岗”在编设备。
旁边,一名电仪施工人员正在给即将“上岗”的盘柜接线。只见他把多芯的线拧成一股,套上稳压端子,再用专业压线钳将压线端压扁,摁上“牙印”,再次核对图纸上的线缆编号无误后,才把线缆接入相应的点位中。
“这不是着急的活,一个盘柜的接线需要两到三天。我们必须高质量完成每个电气仪表项目,才能保证数据传输安全稳定。”中心控制室二级片区长刘伟说。
中心控制室占地面积 2589 平方米,建成后将“遥控”转型升级项目35万吨/年苯酚丙酮、24 万吨/年双酚A、储运、公用工程等新装置及异丁烯、聚异丁烯、MIBK、助剂、EBA等在运装置。电仪分部于 3 月份开始电气、电信、仪表暗埋管敷设、UPS盘柜等室内设备设施安装施工。
如果把中心控制室比输成“大脑”,那么遍布控制室的 27 公里线缆就是“神经元”。针对 110 个盘柜的安装接线,他们逐个点位确认、梳理回路,无论是在地板下穿线,还是在狭窄的楼层隔板内放电缆,都克服体力上的无限“输出”,认真连接着复杂的“神经元”,不仅保证了零失误,而且网线、电话视频线、火灾报警线等各类线缆都整齐排布,根根有序,像艺术品一样“内实外美”。“点亮”中控室LED顶灯之所以巨大,是因为它是边长1.5米的方形灯,要在高约8.3米的顶棚上安装 56 个顶灯,这不是一件易事。
每个顶灯由铁板和灯珠组成,重达 80 斤,需要几个人密切配合,小心谨慎避免磕碰,劲儿往一处使才能安装。
“我们把小型升降车开进来,它可以把底部的 4 条腿撑开,比较稳,适合室内高空作业。”电工张金红说。
在现场可以看到,两名电工进入升降车内,升降车面积仅为 1 平米,无法腾挪,他们只能以跪姿拖举着大灯。待升至顶棚后,棚上隔板内的两名电工立即把灯具用两条钢丝吊在顶棚的钢结构悬梁上,抓紧铆上一圈螺丝;上下配合,托举 10 分钟才能安装完一个顶灯;紧接着降到地面,又继续下一个顶灯的安装……
安装顶灯耗时耗力,他们需要“升”到顶端进行高空作业,通过上下攀爬,默无声息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耐心,确保灯光效果完美。经过 7 天的不懈努力,完成所有顶灯和各类孔灯的安装,合下电闸后,西部中心控制室明亮无比。“蓄力”出“良方”电仪师傅们的精神和品质,深深感染着青年员工,激励着他们不断发挥自身潜力,为顶目建设全身心投入。
24 岁的张先豪是今年新入厂的员工,刚进入角色的他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压力很大。项目党支部书记刘建设了解这一情况后,在施工间隙经常与他谈心、唠嗑,帮助他放下思想“包袱”。于是,他除了吃饭和睡觉,所有时间都扑在工作上。“静”的时候,非常腼腆安静,认真审核图纸,用笔做好记录;“动”的时候,根据任务清单忙碌在现场,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现场实践,发现并纠正多个“错误项”。
9月,电缆到货后,张先豪根据厂家的接线图纸,一根一根地核对,发现有一根电缆应该从低压一号柜接出,而表格却显示从二号柜接出。与设计沟通之后,又重新审查了一遍,及时更改,规避了因为电缆放错位置而引起的材料浪费。后来,又细心地发现电缆芯数和根数不符、设备大小不匹配、火灾报警柜的接线图有出入等问题,规避了施工质量安全风险。
“老师傅们都有着丰富的施工经验,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增加了现场经验。”张先豪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后,准备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为公司项目高质量施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