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石油管道局新闻中心 - 石油管道报

做发展路上的“管道科研先锋”

作者:本报记者  李鑫金  通讯员  闫振宇杨红钰张昊    
2024-12-10     浏览(46)     (0)

管道局研究院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科技成果创新创效,在改革创新中发挥技术积累和行业引领优势,着重解决重点技术难题,加速数智转型,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同时,在复杂环境全自动焊接施工、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

科技创新是管道局深化改革的“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研究院党委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推进科技成果创新创效,坚持自主突破,在打赢科技创新突围战、助力管道局转型升级稳健发展中展现科研担当。

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研究院深入分析所面临的形势,充分发挥技术积累和行业引领优势,坚持科研面向工程一线,着重解决关乎管道局主营业务发展的重点技术难题,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保障现有关键核心技术持续革新改造、迭代升级的同时,寻求传统业务新突破。深化改革创新构建高效体系研究院深入分析管道行业高质量要求和市场竞争态势,有效发挥40年的技术积累和行业优势,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在五个方面着重发力:一是优化组织架构,提升管理效能,在机构、职责调整的基础上,开展制度修订和流程再造,完善科技型企业创新创效体制机制,持续增强企业管理效能;二是人才梯队建设,激发创新活力,推进人才盘点,部署科技人才有序接替,健全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三通道五序列”职级体系,强化考核硬兑现,实现薪酬分配充分向科研一线倾斜,激发创新创效活力;三是强化过程管理,确保研发质量,健全课题长负责制,优化科研考核办法,提升立项论证、过程监管、成果验收等关键环节的管控效率和效能,保障研发进度和质量;四是专利布局与保护,巩固技术资产,与业内知名咨询机构合作,对现有专利进行分析盘点和价值分级,拓展高价值专利的挖掘、培养和储备,构建完善的专利布局和完备的专利保护机制;五是拓展合作网络,增强创新能力,梳理盘点合作方,优选科研团队,探索新型合作框架机制,与中科院、山东奥太电气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与国家管网集团创新公司等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研究院始终以保持行业科技引领与助力管道局核心能力提升相融合为目标,以坚持科研-设计-施工相融合为抓手,扎实推动国际业务,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打造特色新质生产力。为进一步提高行业引领作用和科技支撑能力创造条件。突破核心技术引领科技创新近年来,在面向高原、山地等复杂环境的全自动焊接施工方面,研究院成功研发了小口径铜衬垫全自动焊、山地柔性内焊机全自动焊、氩弧外根焊全自动焊等多项全自动焊接技术,不仅有力支撑管道局重点工程建设,还提高了施工效率及质量;在绿色发展方面,大幅度减少了削方降坡、烟尘排放,促进了整个行业产业升级和转型。同时,氩弧焊自动焊技术作为能够解决中小口径内补口管道根焊问题的新技术,获得沙特阿美公司认可,成为该项技术全球首批两家被写入其标准体系的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突破。

今年,研究院成功实现油气管道激光-电弧复合焊、动态DR检测装备工程现场应用测试验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进一步提高行业引领作用和科技支撑能力创造条件。加速数智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将围绕传统油气能源和新能源储运技术,滚动优化科技发展规划,构架清晰完善的科技研发技术图谱;建强科研团队,优化“选人”模式、拓宽“用人”渠道,培养推出带头人,扩大行业影响力;关注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和延展,做好“四全焊接检测机器人研发”等重点项目,扩展核心技术在中石油和能源行业的引领空间。

以大集中ERP和产业园建设为契机,研究院搭建了“ERP+PLM+MES”管理系统,加强覆盖所有业务、协调联动、数据共享共用的信息化顶层设计,通过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数据集成和模型搭建,将多年积累的技术数据转化为数智资源,以科技信息资源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平台,与创新公司成立联合体,推动平台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精准匹配,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聚焦“改革”和“创新”两个关键词,研究院成立7个调研组,180余人参与调研,收集意见建议130余条,形成专题调研报告7份,为全面解决制约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的共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研究院党委将带领全体干部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推进改革再深入、实践再创新、工作再抓实,为研究院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力量,不断推动管道局科技自立自强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