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侨大学 - 《华侨大学报》

马院思政教师们这样说

2024-05-21     浏览(17)     (0)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师生座谈会,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院长表示将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要”,加强思政课建设,培养时代新人。副院长们也发表了看法,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并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研究生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期待与嘱托,成为思政课教师后备力量。


本报讯 为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 5 月 13 日举行师生学习座谈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分享学习心得体会。曹文宏院长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一重大判断既是对思政课战线一段时间以来工作的巨大肯定,也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上,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所提出的“三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内容体系和师资队伍等建设,自觉服务于学校“侨校 + 名校”战略,擦亮社会主义大学办学“底色”和侨校“金字”招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骆文伟副院长认为,境外生通识教育课改革是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这为进一步探索境外生通识教育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提高政治站位,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走深走实,积极在境外生通识教育教学方面先行先试,努力展现我校境外生通识教育改革的新气象、新作为。

孟玲洲副院长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作为地处福建的侨校,我们要用好特色资源,建强建优具有侨校特色的思政课内容体系。要充分发挥福建优势,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进课程、进课堂、进教材,同时充分发挥好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海丝资源、校史文化资源等特色资源的育人价值,不断提高侨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树立侨校思政课的特色品牌。

刘翠副教授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育的本质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教育,而是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三位一体的理想情怀情操教育,其根本是为党育人。为此,不仅要确保思政课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优先地位,更要健全突出教学优先的评价体系,完善教师地位和待遇保障机制,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洪跃雄副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鲜明。一方面,中国大学担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任务,高校思政课也因此担负了特殊政治任务。相应地,高校思政课教师就是担负特殊政治任务的教育工作者,就要求必须具备特殊的教师专业伦理素养和政治要求;另一方面,基于思政课特殊政治任务的属性,高校也要创新和改进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教师的绩效评价机制,才能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吴勇锋博士说,作为思政课教师,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就是要牢牢把握思政课建设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加强学习,深入研究,重在实践,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在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中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做到“两个维护”,为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施彦军博士认为,通过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一是讲好思政课,要善于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体系,适时将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二是讲好思政课,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结合鲜活案例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三是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丰富知识结构,努力成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濮瑞恬表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希望、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每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的鞭策。作为一名未来的思政工作者,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期待与嘱托,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将“小我”融入“大我”,勇担“思政后备力量”的时代重任,深学细悟笃行党的创新理论,积极适应时代需要,以理论宣讲、国情调研、社会服务等形式,在躬身力行中贡献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