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过来了!”超声屏幕上,宝宝的头终于朝下,位置调整成功了!
8月27日,一位27岁的年轻妈妈,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因“妊娠32周,规则腹痛半小时”入院。她,第一次当妈妈,她的孕期一直挺顺利,每次产检都很正常。可谁也没想到,原本一直头朝下的宝宝,到了入院这天B超时,竟然变成了横在肚子里,给即将到来的见面设置了个小小的难关。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妇产科的医生们立刻行动起来,为她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与评估。经过规范的抑制宫缩、促胎肺成熟、抗感染等处理后,宫缩顽固不能抑制,评估早产不可避免。与孕妇及家属充分沟通,其有自然分娩意愿,同意实施外倒转手术。
手术前,新生儿科、超声科、麻醉科、产科医护各施其职,做好母亲和宝宝的紧急抢救准备。一切就绪,妇产科的王孝君主任亲自给妈妈做外倒转手术。
手术开始了,手术室里所有人都特别专注。妈妈安静地躺在手术台上,宫缩抑制剂静静地滴入她的体内,腹部涂抹耦合剂,为手术创造最佳条件。随后,王主任双手如魔术师般巧妙地推动着宝宝头部和胎臀部,助手则在一旁协助,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舞蹈。
“转过来了!”超声屏幕上,宝宝的头终于朝下,位置调整成功了!医生们再次检查了妈妈的肚子和宝宝的情况,一切正常,宝宝的心跳也欢快有
力。这一刻,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术后在手术间持续监护1小时,妈妈和宝宝都平平安安,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接下来的日子里,位置改变后,宫缩被逐渐控制,妈妈在医院的精心护理下,继续妊娠至38周。终于,在2024年10月12日这一天,她迎来了生命中的小天使--一个体重2800g的健康小宝贝。母婴均平安无事,这场无麻醉的“胎位大逆转”虽然风险重重,最终以幸福和喜悦的结局完美落幕。
科普分享
外倒转术是一种经母体腹壁采用手法将胎儿从非头先露转为头先露的操作,这一历史悠久且行之有效的分娩辅助手段,曾一度因种种原因而面临被淘汰的边缘。为了鼓励自然分娩,当代产科专家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重新验证了该技术的科学价值及实用性,井对其进行了优化与创新。这一举措不仅让古老的技术重获新生,焕发出新的光彩,更为孕产妇提供了更多顺产的可能性,为社会带来了福音与希望。
外倒转术的绝对或相对禁忌症很难一概而论,需要个体化抉择。须在具备紧急剖宫产的条件下进行,由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医师进行。2020年ACOG指南指出实施外倒转术的不良事件包括胎盘早剥、脐带脱垂、胎膜破裂、胎死宫内及母胎出血等,但各项发生率均低于1%,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约为6.1%。经硬膜外麻醉后成功率为78.3%,未实施麻醉者成功率为48.3%。尽管外倒转术可以帮助孕妇实现自然分娩意愿,但并非强制性治疗手段,且存在风险,需要和孕妇和家属充分沟通,以母胎安全为前提给孕妇提供的一种选择。
(妇产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