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南科技学院 - 《湖南科技学院报》

我的20岁

作者:唐晶    
2024-12-31     浏览(87)     (0)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20岁时感到焦虑和迷茫,但意识到成长欲望的重要性,并感谢前辈的鼓励。成长欲望与焦虑是对立的两极,是成长的驱动力。作者相信每个人都在努力成长,在成熟中夹杂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面写过:“我总以为18岁后是19岁,19岁后又回到18岁,20岁永远不会到来。”但显然时光并不这么想,20岁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关于20岁,我一直以为它离我很遥远,我以为到了20岁,人生就会“哗”一下变得壮观美丽。但我以为特别的20岁,实际上也不过如此。

20岁还是来了,我一时间手足无措,不知道究竟是该欢乐地迎接还是无奈地面对。我想了很久,曾经以为20岁能做许多有意思的事情,但我现在发现能写进人生履历的事情屈指可数。

我没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去武装大脑的空荡,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去面对现实的残酷,更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去应对生活的猝不及防。原来高中时励志做的大事,也被种种现实因素击得粉碎。曾经我幻想20岁的我会有一个浪漫美丽的爱情故事,会穿上高跟鞋昂首挺胸地走向社会,但我好像什么都还没有准备好就变成了所谓的成年人。我所幻想的和我所经历的仿佛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所以,20岁的焦虑,对我来说似乎是一种常态。它是我对失控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迷茫。

但我在20岁的后半场突然意识到,20岁的焦虑,背后是想要成长的欲望。

我20岁焦虑的事情有很多:专业、绩点、实习,还有永远不太够的生活费和总是冒出来的痘痘。喝了一杯奶茶会焦虑;打了一把游戏会焦虑;刷了一会抖音也会焦虑……严重的时候,我甚至焦虑到忘记自己为什么而焦虑。但当我像剥洋葱一样一点点剥开焦虑的时候,发现所有的所有,都指向一个欲望:成长,或者说变得更好。我一直觉得,关于成长的“欲望”,是一个褒义词。虽然它可望不可及,但靠近它的反馈感,反而会驱使我更加努力地往前走。

如果让我筛选一个不会感觉到焦虑的年龄段,那我会选择自己的高中时代。因为高中的反馈很简单,是一管又一管被我用完的笔芯,是一本又一本逐渐厚起来的错题本,是一罐又一罐喝完的空咖啡罐。这些反馈会让我意识到自己正在靠近那些欲望,慢慢地朝着自己的目标靠拢,最终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都让我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格外充实,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但是在上大学之后,我却弄丢了这种反馈,开始觉得自己所有的前进,都不是在靠近,而是在浪费。

于是就会有这样的想法萌生:如果没有想要成长的欲望,是不是就会没有浪费带来失望?是的,没有浪费,但也没有成长。为了躲开焦虑,我险些放弃成长的欲望。

20岁的前半场,我花了几个月准备转专业考试,每天都惴惴不安,却在最后的面试环节落选,和自己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直到暑假实习,我都没有从转专业失败的不甘和懊恼里走出来,整天显得非常心不在焉。后来当然就被前辈叫去喝茶了,是奶茶的茶。现在回头看看,我很难理解当时的自己为什么会对着还不算熟的前辈,一股脑地倾倒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问他,如果自己懂得知足,继续学原本其实还不错的专业,是不是不会这样地焦虑。说到最后,我已经有些自暴自弃了。前辈沉默了一会儿,才不紧不慢地回答我,“可是,我觉得,想要变好,是一件好事啊,为什么要放弃呢?”前辈直击心灵的拷问一下子把我愣住了,“是呀,为什么要放弃呢?”我内心如是地想到,我们明明都奔赴在变得更好的路上呀。

有一篇文章写道,奶茶和焦虑,从身体和精神上毁掉了当代年轻人。也许奶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体型;但20岁的焦虑,从来没有毁掉我们。成长的欲望,或者说变好的渴望,怎么会和奶茶一样呢?不如说,它们和奶茶,本来就是彼此对立的两极。村上春树在20岁时的焦虑,帮助他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社会学习。当他度过这段艰辛时光,环顾四周,“回过神来,我多少变得比以前坚强了一些,似乎多少也增长了一星半点的智慧。”他的眼前展现出一片从未见过的全新风景,风景中站着一个全新的自己。

20岁的焦虑,似乎是一种常态。成长欲满满的少年,因为什么险些放弃前行,但发现身处这样焦虑的自己并不是孤单一人,于是又获得力量。

我们都在长大,在失去,在努力,在接受,在好好生活。成熟中夹杂着的幼稚是对18岁的不舍,也是对20岁的启程。愿成长,愿落落大方,愿不负众望,愿每一岁的自己都能奔走在热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