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深圳大学 - 《深圳大学报》

中国最难到达的县城 扎根着深大青年

2024-12-16     浏览(90)     (0)

    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2023-2024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获奖学生、教师名单,全国共有398名优秀高校毕业生60名优秀指导教师获得奖励。深圳大学毕业生王英荣获2023-2024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金”。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项目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决策部署,奖励赴基层就业创业并作出突出业绩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普通高校指导服务大学生赴基层就业工作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共同指导,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出资,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

 

■“青春就应该是奋斗的样子”

 

    王英是一名“95后”,2017年,他从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毕业。在很多大学毕业生涌向大城市就业的时候,他选择了一条“更高更远”的路——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积极投身边疆基层,到西藏自治区就业。

    在乐于吃苦、善于忍耐、勇于战斗、敢于创业的“墨脱精神”感召下,王英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远赴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墨脱县,深入乡村农户,围绕乡村振兴这一宏伟目标,积极出主意、找路子、察民情、解民困。王英以行动诠释担当,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和传承“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精神。

    从深圳到墨脱,环境的巨大改变没有让王英打“退堂鼓”。他深深扎根基层7年,把墨脱的发展和当地孩子们的前途与自身的成长相结合,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迅速成长为当地优秀青年干部。

    “青春就应该是奋斗的样子!”王英以奋斗之行动,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在基层林业、教育、工会、环保、产业、机关支部党建等方面下足功夫,在2021-2023年驻村工作期间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提升支部建设能力和水平,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积极为帮助群众致富而努力奔走,在当地群众的心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2018-2020年,王英连续三年被评为墨脱县优秀公务员,荣获三等功,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村民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

 

    20214月,王英同志经过主动申请、组织同意,到背崩乡巴登村担任第一书记。“来了巴登村,我就是村里人;村民的事,都是我的事。”在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的见面会上,王英态度坚决,后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也是这样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入驻以后,他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到房前屋后坐一坐、田间地头转一转,同老党员、养殖户、生活困难户交流。

    在家长里短中,王英细心倾听群众的心声,深入了解了他们的实际需求,致力于帮助解决群众的烦心事与麻烦事。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王英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历史遗留的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为了将村民口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弄个明白,他详细记录他们描述的内容,查阅近年来相关资料,并逐一向两委干部了解具体情况。王英花了一周时间,走访了超过30户群众家庭,他的入户笔记密密麻麻,记录详尽。

    面对整整半摞高的资料和文件,他逐一去研读,深入理解。经过不懈的走访、协调,王英向上级业务部门进行了详尽汇报。他通过一系列措施——包括协助欠款人追缴欠款、理顺拨付程序等,顺利帮民工收回了28万元的工资。

    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他的努力赢得了村民的阵阵掌声和肯定。

 

■“我的任务就是你们不再需要我”

 

    正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王英抓领头人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为全村经济社会稳定和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

    只有班子强,村庄的发展才有力,“我们不仅是来干工作的,更重要的是帮助村两委班子把工作干得更好。”

    他深知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责任重大,只有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建强基层党员队伍,才能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真正实现有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我的任务就是让你们实现科学管理,不再需要我。”王英说。

    驻村期间,王英带领村班子通过学习、借鉴三峡集团党建工作成熟经验,创新制定了周例会、月总结、季度汇编等措施,印制支部组织生活记录本、党员学习教育记录本,全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同时按照“定人定岗定分工”原则,让每名村干部的分工明细化,打造了村民办事的快捷通道。

    通过这一系列工作,实现了党支部能把群众吆喝起来,并赢得了群众的广泛信任与依赖。2022年,巴登村党支部凭借其出色的表现,荣获林芝市“全市百佳基层党建示范点”荣誉称号。

 

■“群众没有富起来,我就不离开”

 

    20218月,巴登村从深山之中搬迁至派墨公路旁的新村。村庄未来咋发展?如何能让村民在新的环境下过得好、生活富起来?一大堆问题让村干部绞尽脑汁。

    “群众没有富起来,我就不离开。”这个信念一直坚定地扎在王英心里。他与驻村干部一起,深入各家各户调研,走访相关职能部门,召开村情民意大会,提出走红色旅游发展的路子,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通过深入挖掘门巴民族人文、景观、特色美食等资源,实行公司化运营,按照村集体投资、群众通过房屋和人力等形式投资入股,盈利后逐步归还本金的形式,开办农家乐和民宿。

    驻村一年多,王英同驻村工作队一起,编制了村庄长期发展规划,争取了民宿提升改造、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门巴土鸡养殖等一系列项目,带领群众自发种植了数百颗枇杷树、桃树、香蕉树,打造了“好运泉”“姻缘树”等景点,凝聚了“巴登红”“巴登力量”“巴登速度”等精神力量。

    2022年,巴登村玛尼翁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民宿的民宿业务取得了显著成绩,收入逾45万元;2023年,这一数字更是实现了飞跃,已经超过百万。

    在王英看来,真正的富裕不仅仅是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富足,更重要的是要让广大的农牧民群众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实现共同富裕。

 

■“群众把掌声和信任给了我们,也把期望和责任赋予了我们”

 

      为为群众办实事,是党员干部的天职。作为第一书记,王英更是把为民服务作为“第一使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再小的小事,他都想办法帮群众办好。

    60多岁老人最珍贵的照片被毁坏了,他自费拿到照相馆修复,还重新加装一个相框;看到村里好多小孩冬天还穿着夏天的鞋子,他就联系广东爱心人士为27名小孩捐助了衣服、裤子、鞋子;搬迁到新村没有家电,他跑上跑下磨破嘴,为每户群众争取了高压锅、电饭煲、烧水壶、大米、清油、面粉等物资;学生上大学的费用有困难,他就迅速联系爱心企业,为巴登村每名大学生提供助学金……

    致广大而尽精微,王英以身作则,无论事务大小,他全心全意地将好事办得更贴心,将实事做得更扎实。“群众把掌声和信任给了我们,也把期望和责任赋予我们。”王英的真挚与努力,赢得广大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与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