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秋月已至,一轮明月高高悬挂于空中,月色穿过窗户照亮屋子,屋内盈满了月光,苏轼本打算睡觉,又觉得不应辜负如此美景,遂又披上外衫,将衣服穿上,推开门走向庭院。庭院里夜色漆黑,月明星稀,那月色皎皎,清辉照亮大地,竹柏在月色下忽明忽暗,微风吹过,树影婆娑。如此美景,又怎么能自己独自欣赏?苏轼想起了同样被贬的张怀民。
同是天涯沦落人,想必怀民也睡不着吧?苏轼加快步伐,走到张怀民的门前,轻敲房门。门扉轻开,张怀民探出头,面容憔悴,但却是衣着整洁。两人相顾无言,相对而笑,颇有默契地并肩走向庭院。月色皎皎,澄澈清明如积水一般流淌于庭院之中,亮白又不晃眼,银辉如水,倒映着院中的竹柏。苏轼与张怀民并肩同游,观赏着庭院中清幽的景色,皎洁的月色笼罩着二人的身影,苏轼仔细观察着庭中的景色,忽然开口:“怀民,你与我同被贬于黄州,心中想必也仍牵挂着家乡吧?”
张怀民沉默良久:“是啊,不仅牵挂着故人,还一直担心着朝中大事与黎民百姓,但想的再多,也无能为力。”
苏轼低头看着庭院中月光之下的竹柏倒影,忽伸出手去接住那清冷的月光,月光穿过指缝,在地面上形成一片斑驳的倒影。
深叹了一口气,苏轼满是无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人又并肩向前走着,月光汩汩流淌,盈满庭院,仿佛池水。一阵风过,吹起一片涟漪,藻、荇便在如水的月光中交横,清风拂面,仿佛也带来了月色的清香,轻柔地带走了心中的苦闷与烦忧。
苏轼看似无言,实则心中千言万语波涛汹涌——既无法高挂于夜幕之上,又何不生辉于庭院之中?纵世道艰辛,尔虞我诈,但我心如明月,身如竹柏,不论身处何地,也能昂首立于这世间,用如水般的皎洁之光,清除着身边的雾霾。
他侧头看着身边的张怀民,恰好对方也扭头,两人相视一笑,纵相顾无言,却能听懂对方的心声。
月色如水,清辉流淌,在庭院中照耀出一条清朗的小路,二人踏月而行,心中的阴霾也随着步伐散去,唯余下皎洁的银辉温柔缱绻地盈满了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