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聚焦新时代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延安“一六四”工作布局,全面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三服务、四融合”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探索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新范式,实施技能提升、科技服务、三农扶持、终身教育四大工程,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贯通共融“最后一公里”,有力推动延安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建成全市首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获批为延安市乡村振兴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连续六年荣获全省教育帮扶“双百工程”先进单位,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为首批农业涉外培训基地。
——实施“技能提升”工程,做优人才链,培育圣地工匠品牌。学院以健全政校企行多方协同培训机制为突破口,构建“企业有什么技术难题,就建设什么服务平台,企业有什么岗位需求,就开设什么培训项目”服务机制,形成职业技能培训、专业技术培训、乡村振兴培训、就业创业培训、职工继续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以及“延安技工”“西部海员”八大培训体系,开设八大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紧扣区域产业发展,通过“政府+院校”“企业+基地”培训模式,打造“企业点单、学校做菜、校企共鉴”培训平台,培育形成“圣地工匠”人才品牌。整合校内优质培训资源,打造全链条培训“超市”,组建专业化师资库,确定“菜单式”课程,组织实用性培训,满足多样化人才需求,“延职培训”品牌效应逐步彰显,“圣地工匠”“延安海员”等人才品牌被行业、企业广泛认可,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留延就业、创业,取得“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成效。
——实施“科技服务”工程,做强创新链,形成智力支撑引擎。以支持服务教学、满足地方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成果应用推广和标准制定,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和教授博士服务团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基于企业实际需求的产业化项目研究和技术服务,构建“企业出题、学校接题、教师解题、师生答题”科技服务模式,打通企业发展难题和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充分延展创新链条,修订岗位评价和聘任体系,将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纳入职称评定、奖惩晋级体系,培育出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标志性科技成果,涌现出一批深受农民喜爱的“畜禽专家”“苹果教授”“蘑菇专家”,使区域内畜牧养殖的“小革新”创造“大效益”,一颗颗“红苹果”变成“金蛋蛋”,一个个“小蘑菇”撑起“大产业”。目前,学院科技项目入驻秦创原 40 项,科技成果转化7项,转化覆盖区域包括延安13个县区及 12 家企业,带动新增产值 74.8 亿元、14500人就业。
——实施“三农扶持”工程,助推产业链,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构建“一学习三聚焦”扶持机制,组织专家教授走村入户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聚焦“土特产”,成立延安苹果研究院,组建延安(洛川)苹果产教联合体,建成延安苹果质量检测重点实验室、延安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现代农业新质效。聚焦“土专家”,制定农村生产型人才、经营型人才、能工巧匠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培训标准和计划,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聚焦“土文化”,指导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载体,积极探索“非遗+”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模式,释放文旅消费大潜能,打造“村字号”文旅消费品牌。2024 年组织开展了百名教授博士服务团下基层科技服务社会行动,开展“三农”服务20余次,服务苹果产业30万亩,建成延川县吕家河村养牛基地、核桃种植基地、志丹县王南沟村苹果基地、安塞区高家湾村翡翠梨基地等产学研基地4个。
——实施“终身教育”工程,延伸教育链,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学院获批为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实验校,不断健全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满足全民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校地联动、服务社区,向居民开放图书馆、体育馆、实训室等,举办急救护理、早期教育等短期培训班,成为群众身边的“技能充电站”。实施中高职衔接办学、托管中职教育,鼓励毕业生专升本,扩大函授教育规模,面向中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展专业实训、面向中青年提供技能提升培训、面向老年人开展数字时代生活技能培训,为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学习培训、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打通“立交桥”。基于数字校园建设,构建虚实融合的信息化教学空间,以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手段提升培训效能,让全民共享数字时代学习型社会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