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北工大报》

西工大校友贾贺:为神舟飞船造一顶“大伞”

2024-12-31     浏览(92)     (0)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后,作者讲述了贾贺作为回收着陆分系统负责人和青年领军人的故事。他与神舟大伞有着深厚渊源,参与了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一号等载人飞船的回收工作,致力于培养人才、推进技术研发和航天文化传承。

编者按

2024年11月3日下午,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搭载着航天员们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在返回舱距地面10公里左右时,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相继打开,这组红白条纹的神舟大伞犹如“生命之伞”,再一次护佑着返回舱安全着陆于东风着陆场。

1200平方米的神舟飞船主伞作为国内最大的航天器降落伞,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整个伞的缝线长达10千米,加工工序有30多道,需要十几位加工人员密切合作加工3-4个月才能完成。

25年间,神舟大伞已为神舟系列飞船绽放整整18次,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无到有、从空间实验室到空间站建造的发展巨变。

今天,让我们走近其中一位与神舟大伞有着深厚渊源的西工大人,他就是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2002级本科校友、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负责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的贾贺。

2002年,贾贺从山东省商河县第二中学毕业来到了古城西安。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期间,他不知疲倦地吸收、汲取着航天知识。航天报国的情怀深深地烙印在这位年轻学子的心中。

班主任王焘这样评价这位年轻人:“他学习不松劲儿,工作上有担当,可以说这四年,为他后面的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2009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贾贺便结缘神舟。他连续四次参加飞行任务,先后担任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发射任务的青年突击队长。

如今已是航天器回收着陆专业青年领军人的贾贺,无论角色如何转变,激荡在他内心的信念只有一个,那就是:自由探索寰宇,安全往返家园。

贾贺常说:“航天员把生命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得对生命负责,必须把工作做好!”

2016年3月,神舟十一号回收着陆分系统进入最为关键的环节。贾贺针对每一个装配步骤均制作了确认表格及130余张装伞图册,为分系统细化不可测试环节的控制留下了珍贵可依据的记录。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为了确保多船产品质量状态控制的一致性,尽可能地降低人工操作带来的风险,贾贺带领团队全面细致地梳理了近900个拍照控制点,对每个控制点都明确了拍摄时机、拍摄对象和拍摄要求,一步一步完成了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包伞装伞任务,并固化形成神舟飞船降落伞影像记录工作规范。

他说:“站在神舟飞船产品前,就能感受到手中的工作关系航天员生命安全、关乎国家尊严,便有一种无形力量注入全身,这种力量会让你放下一切杂念,专注于做好手中的每一个细节。”

作为508所回收着陆专业青年领军人和研究室主任,贾贺以“对自己负责,对团队负责”的态度多举措持续推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之道。

他牵头成立航天进入减速与着陆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小组,成功推动航天进入减速与着陆技术实验室、北京市创新工作室、北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联合研究中心等支持人才成长发展平台的搭建,联合多部门开发人才数据库、支撑青年人才和型号骨干人员的遴选、开展课程培训、举办前沿学术论坛、组织劳动竞赛......形成了“宇航+装备”的重大工程与产业发展牵引人才培养模式。

他凝练总结回收铁军精神、打造“回收·印象”传承工程、举办发射与大型试验的“回收讲堂”......党建引领、文化赋能、精神铸魂造就了一支“铁一般”的回收队伍和“带不走”的精神传承。

正如2023年宇航领域“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奖词中讲到的:“红白相间的‘神州第一伞’飘飘扬扬宛如飞天仙女的霓裳羽衣,中国人飞天逐梦的每一次凯旋都有‘大伞’护航:回收铁军功不可没!”

近年来,以商业航天为代表的产业市场迅速崛起,在保障传统任务的基础上,贾贺带领团队越来越多的回应市场需求。他带领团队围绕航天特种纤维与柔性结构、航天器新型动力控制、空间科学探测技术等,与西北工业大学、东华大学等成立联合研究中心,并就柔性展开系统开展联合攻关。

现如今,回收着陆专业形成了以柔翼飞行器、新型柔性结构、新型阻力装置为代表的空间柔性展开系统及结构技术为核心的专业产品和技术发展新动力布局。

贾贺说:“想要在确保产品高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低成本,最可靠的途径一定是技术创新。”

未来,他将与团队一起,共逐创新之梦,跑好创新“接力赛”。

(刘欢 李莉 王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