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陕西开放大学 - 《陕西开放大学报》

故乡的土灶

作者:山东  管淑平    
2024-12-20     浏览(20)     (0)

文章回忆了作者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描述了农村的土墙茅屋、草木杂草、温馨的家和父母勤劳的身影。尽管生活艰苦,作者依然感受到了温暖和美好。作者对柴房、灶台和火塘等乡村生活元素怀有深深的感情,并感慨现代生活的冷酷和孤独。

记得年幼居住在农村时,屋子是土墙茅屋,屋顶的青灰色的瓦片略显残破,在一些瓦缝中竟然倔强地长出杂草,因为同样执着的风把一些草木的种子带到了房顶。不过,对于生活在屋子里的我们来说,却并未觉得不适,草木也是我们的邻居,爱长在哪儿随它去吧。

屋子不大,家里的配置却五脏俱全,全靠父母的辛勤打拼,让一个小家变得温馨。平时我最喜欢呆在柴房里,烤着火,看看书。我的面前是一个简要的火塘,我的背后是一个宽敞的灶台,也是用泥巴垒起来的。我们每日的饭菜全靠着这灶台的奉献。那时,母亲在灶台旁边忙活着,我就坐在灶台下边负责火候,有时趁母亲一转身,然后从碗里悄悄地捎走几块刚炸好的酥肉。

农村的冬天还是比较寒冷的,但是柴屋却很暖和。母亲起得早,从柴房里拿出一个茶壶走到院坝的水缸,舀满水拎回屋,放在火塘的铁架子上。这时,她又用从背后放柴的地方找出一些干枯的野草做底,又在野草上架起一些秸秆,火柴一划,火塘里的柴火瞬间就燃了。等水烧开,先倒出小半盆用来洗脸,剩下的水就煨在火塘里。

等我起来的时候,母亲已经在准备早饭了,她一边吩咐我赶紧洗脸,一边拎起茶壶给我倒水。洗漱完毕,坐在小板凳上烤火,火塘里没有火气,原来是母亲用火钳将那些炭火用草木灰盖住了,我拿起火钳扒开冷灰,看到几块红红的火星子,加了些柴火,举着长长的吹火筒,一顿操作猛如虎,终于火塘又暖和了。

等身体烤得热乎乎的,母亲早饭也做好了。她端着香喷喷的饭菜走到堂屋,我在母亲走出柴屋的时候也飞跑到了堂屋,捎起勺子给父母盛饭,父亲也背着一捆柴火从山后回来,这时终于可以享用早餐了。尽管是冬天,可还是免不了会有一些细碎的活要做,例如腌冬菜,柴房的灶台又派上用场。农村人在腊月前后就会腌菜,为过年准备着。

刚从菜园里收割回来的白菜,经过清洗,简单焯水,放入院坝竹筛上晾晒大半天,等水汽沥干,里里外外淋上盐巴,就可以顺利装坛了。经过时间的发酵变酸,煮小面的时候,便可以取出一些来,即便没有其他配菜,也能吃得安心。

不过,从我们离开村子的时候,有关老家的记忆似乎也就这样被放在了我们的回忆中。去外地读书,在小城里生活,城里没有土灶,也没有火塘,做饭也没有炊烟的味道,于是在冬天到来的时候,烤着电火炉,看着火炉中橙红的光亮,感受到冬天的不近人情。曾经的我们,靠着朴素的柴火度日,深冬里,母亲还会在火塘旁边放上几个地瓜或者土豆,慢慢地烤着,尽管生活比较窘迫,可我们的心却没有感到不安。乡村的日子过得慢,越过越有味道。

此时的我,住在北方的小城,家里尽管安装了空调,也配置了暖气管道,冬天的时候其实是可以过得很舒服的,只不过物质上的丰富并不能抵消我们心里的寒凉。对我而言,冬天,藏在了农村小小的土墙茅屋里,藏在了那不起眼的柴房里,藏在了那静默的灶台和火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