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外·人物
“在学校、在你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你的角色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勇于担当每一个角色应有的责任……”国际金融与贸易学院许劲教授在2024年新进教师培训会上对青年教师殷切寄语。从一线教师到课程组长、系主任、班导师和硕士生导师,从教十余年,她用师者情怀诠释了不同角色的责任与担当。
“学生是教师的镜子"
“当好学生再当先生”
“刚踏上讲坛时上的课程我没有系统学习过,备课内容很单薄。加之自己是新老师,上课紧张、语速也快,学生也跟不上。教学督导了解情况后,到我的课堂听课并指出问题。我立刻反思,开始在课程融入更多的案例、视频等。同时还跟北大、人大等高校的教师请教,连续几个学期自己设计课程教学问卷,让同学们写下收获和建议,从中总结教学经验,获得教学反思,优化教学策略。”通过这样不断精益求精地打磨课程,她不仅“站稳了讲台”,还逐渐成长为经济学课程组组长、系主任。
“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学生的反馈能帮助我们彼此进步。许老师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深刻。”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青年教师李春之感慨到。“许老师耐心、无私地把经验分享给年轻教师。她对教学的热情和专业、对学生的关爱和用心不仅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也让我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崇高与神圣!”
目前在厦门大学读研的2024届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生戴熙辰对许老师的课堂记忆深刻:“许老师在《宏观经济学》课上融入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与诺贝尔经济学奖最新内容,要求我们按小组轮流用英文对诺奖获得者的文献作汇报。这种用心良苦的方式启发了我们接触国际前沿的经济学问题。她常跟我们说:‘learning by doing’,研究生阶段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她的指导下,我获得多项专业竞赛奖、‘重庆市优秀毕业生’和市级优秀毕业论文荣誉。”
“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无论教学还是科研都要不断学习先进的前沿知识和新方法。否则学生对某些知识的了解可能超前于我们。要站好讲台,得要当好学生再当先生。”许劲这样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去年她在上海交大参加来华留学全英授课培训时听到一个老师讲课程教学数智化,深受启发,就在研究生课程设计中融入数智化技术,这一前沿性探索成功立项了市级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
课程是教师的“责任田”
全英课程和数智化教学先行者
“一线教师就要站好讲台,科学合理进行课程思政;课程组长要紧跟学科发展、搞好课程团队建设,探索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即所谓的‘两性一度’;系主任要围绕专业建设发展、专业学生活动、专业教师成长做很多工作……”许劲这样总结自己对不同角色责任的定位。
2019年,学校开展非外语类专业全英专业建设申报,面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重要的机会,本即将卸任系主任的许劲又挑起大梁,担任“全英专职建设系主任”4年,主持完成全校首个全英专业建设,推动10门课程全英建设,引进名校名师培训课程师资,利用虚拟研室开展跨院系、跨高校集体教研备课;组织编写出版特色教材《微观经济学(双语版)》《经济学原理与中国实践(多语版)》;《宏观经济学(双语)》获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和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宏观经济学(英语)》获得重庆市华留学英语授课一流课程;获得各级教改项目立项十余项,获评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典型案例,对学院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申报‘国际经济与贸易’院校及国家级一流专业时,即使放假那也是我的工作日,一流专业成功获批,我感觉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许劲欣慰地说。
2018年,她首创引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两大专业性比赛——“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以及“全球大学生国际经贸与商务专题竞赛”,指导学生获得一、二等奖,获得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教师组)总决赛特等奖。这两项赛事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研赛践”模式,既凸显了学校办学特色,也为申报国家级一流专业、全英教改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不做“躺平教授” 教学科研“一二一”
“新老师必须先搞好教学,同时不放弃科研。教学科研‘一二一’,教学持续改进的、科研不能间断。就像走路,很少有单脚或者双脚跳着向前的,大多是左右脚轮换带动整个向前,就看是教学助力科研,还是科研反哺教学。”许劲用“一二一”这个形象的比喻为年轻老师支招。
“有人觉得,评上教授了就可以‘躺平’了。但我依然在探索教学和科研如何相互加强。”许劲说。近年来,她结合国家社会发展战略、学校特色和擅长领域开展科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 1 项、省部级项目 2 项(重大 1 项)、省厅级项目共 7 项(其中重大 1 项、重点 3 项);主研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10 多项;在国际国内期刊发表20余篇(核心及以上期刊10余篇)、出版专著2部。其中重庆市社科重大规划项目(首届创新工程项目)和市教委人社科重大项目等立项都来自她评上教授后。“此外,我规划自己尽量每年至少有一项C刊论文或者专著成果。” 她说。
作为科研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她主动承担起学院“数字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中心”工作,带动老师们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在川外教学科研要结合专业和语言优势,既容易出成果,也能学校国际化发展作贡献。”她说。她完成多项政府及企事业单招标委托课题,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献策;给外校分享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参与国际商务硕士课程教学指导;她还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探讨企业与数字经济等新兴专业合作前景。
爱生如子 当好“第一责任人”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责任’二字分量千斤。”许劲认为。她对自己的研究生不仅给予学术上的指导,还让他们参与多种商务涉外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此外,她还在担任本科生班导师班级打通学制、班制界限,开展朋辈导师交流、混龄教学、本硕一体化等多种班导师活动:让本科生参与研究生组会,听研究生文献汇报;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组队参加“挑战杯”“大创赛”等,戴熙辰就曾与研究生组队获得了重庆市赛一等奖。近年来,她指导本科生获得各类获奖十余项、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近10 篇,连续三年担任班导师的学生中5人获得推免保送。
吴骏腾来自尼日利亚,是学校国际商务专硕第一个国际学生,目前是西南大学在读博士。2017年他获重庆市市长奖学金资助到川外进修了一年。2018年他又申请了川外专硕。“其他老师都担心我的语言和学术能力跟不上,但许老师却毫不犹豫地招收了我,还鼓励我说: ‘吴骏腾你放心,我带你’。在学术上她根据我的能力悉心指导,每周都让我参加其他同学的学术汇报,带我参加很多学术活动。生活上她也非常照顾我,聚餐时特别注意文化差异。在许老师的照顾、鼓励和指导下,我优秀地完成了硕士项目,按时毕业。2020年因为疫情,我毕业后滞留学校,她不仅在经济上资助我,我回国时还送给我新大衣。回国后,她又亲自帮我联系介绍到尼日利亚中资企业实习。现在她还时常邀请我参加她硕士团队的活动。我很幸运在中国求学遇到了许老师,她关爱我的一幕幕我永远难忘。”吴骏腾用流利的中文感动地说。
近年来,许劲先后获得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学校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今年9月她又获评学校2024年“教书育人楷模”。“作为一名教师,学生的优秀成长是我最大的幸福;坚守三尺讲台是我终身的信仰!”许劲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