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曲阜师范大学 - 《曲阜师大报》

儒家思想融入青年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哲学思考

作者:□庞世伟 陈文殿    
2024-12-31     浏览(19)     (0)

该文阐述了儒家思想在德育方法中的重要应用,包括反省慎独的自我修身方法、有教无类的个性德育方法、言传身教的榜样德育方法、以文化人的熏陶德育方法、知行合一的养成德育方法等,这些方法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伦理精神、道德理念、教化思想等人文精神,不仅“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而且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其主要包含反省慎独的自我修身方法、有教无类的个性德育方法、言传身教的榜样德育方法、以文化人的熏陶德育方法、知行合一的养成德育方法等,必然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实践提供非常有益的借鉴价值。
  一、用“反省慎独”德育方法提升青年大学生的自我修养
  儒家在德育过程中格外注重受教育者自我修身的问题,并总结出一套反省慎独的自我修身的方法。一方面是反省或者自省,就是从自我的思想意识、言论行动等各方面去审视自己是否遵从道义原则。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君子犯了错误往往反省自己的原因,小人却常常归罪他人。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如果关爱关心别人,可是别人却不肯理解,甚至误解自己,那首先应当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正如古希腊德菲尔神庙的神谕所言:“认识你自己”,“凡事无过度”。可见,反省是中西伦理文化普遍的理性和智慧,君子或者贤者要通过时时内省不疚,才能逐步完善修养以成就高尚德操。另一方面是慎独,就是指在个人独处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防止错误思想及私欲,保持善良的正念。《中庸》说:“君子慎其独也”,虽处“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谨言慎行,追求道德规范”(《礼记·中庸》)。慎独表明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对“道德律令”的敬畏之心,是儒家君子一贯秉持的操守。朱熹则提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宋史·朱熹传》)的方法论,“穷理致知”是学习提升道德素养,“反身践行”则是践行反省道德良知。再如“处世当无愧于心”的宋代袁采、“致良知”的明代王阳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的清代叶存仁等,无一不是反省慎独、追求道德自律的典范。
  为此,针对部分青年大学生具有比较懒惰与拖延的不良习惯,以及道德观念、道德自制力较弱的特点,借鉴儒家 “反省慎独”德育方法提高其自我修身的内在动力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一方法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养成自我修身的习惯,摆脱外界不良诱惑对自身的控制力。即使在自己独处的情况下,也应该做到善于反省自我、做到内心坦荡,与外界监督毫无差别,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道德修养,提高自我慎独力,不断自觉地完善自身道德观体系。
  二、用“有教无类”德育方法培育青年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孔子是最早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并贯彻这一原则的教育家。他主张即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完美人格教育,或者原本是“有类”的人,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修成完美人格。先是循循善诱的启发式德育方法。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他强调要根据弟子的不同特点采取与之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孔子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学生在想明白道理并能完善表达出来之前,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亦是对“启发教育”的阐释,君子在射箭的过程中只做样子,激发学生尝试的愿望,以此达到引导的目的。宋代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明代王守仁则提出了“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的循循善诱的德育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美育方式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还有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例如,孔子在“孝”道的问题上,针对孟爵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等四人的不同认识,给予不同的启迪式回答。孟子提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可见,孟子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五种不同教育方法,这正是因材施教方法在德育教育中的体现。南宋陆九渊认为,根据“人之资质不同”,在德育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手段。明代王阳明则提出“人要随才成就”,强调针对青少年的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寓教于乐中培育其道德人格。一言蔽之,正如朱熹所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此,针对部分青年大学生较为自由散漫,以及个性强、服从意识较弱的特点,儒家 “有教无类”德育方法就具有很强的理论借鉴意义。例如,孔子教育弟子首先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努力达到仁的道德标准,然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的这一“以美促德”的乐教与礼教、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方法,对提升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而实现审美人格与道德人格的完美统一,无疑具有很现实的实践指导价值。
  三、用“言传身教”德育方法树立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榜样
  所谓“言传身教”,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教育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自己的表现启发人。庄子曾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天道》)言传即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是亲手示范、以身作则;形容苦口婆心地说,手把手地教。孔子强调教育者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孔子反复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颜渊》)孔子可以说是“言传身教”的楷模,甚至将教育融入生活细节之中,他严格要求弟子:“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孟子说:“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孟子·万章上》)就是说,自身不正就失去了正人的资格和能力。荀子继承孔子德育方法,并很好地运用了身教示范的方法,他指出“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荀子·修身》)强调教师首先要身正仪端,才能身教示范。汉代董仲舒提出:“先王显德以示民,民乐而歌之以为诗,说而化之以为俗,故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春秋繁露·卷九》)他认为统治者做到仁德,成为百姓的楷模,百姓则会追随统治者的足迹,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宋代朱熹提出:“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把身教示范的方法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可见,儒家在教育传统中一贯提倡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将道德要求运用到实践中,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为此,针对部分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对道德灌输、伦理说教比较逆反的心理特点,儒家“言传身教”的德育方法可能会产生更好的育人效果。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实践证明,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德育方式。教师要时刻牢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要树立做人的威望和道德模范,以人格魅力令学生敬佩,才能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四、用“以文化人”德育方法熏陶青年大学生的品德素养
  孔子认为,文化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提出要选择有仁者的地方居住,经常受到仁者熏陶,这才是明智的选择。例如,为了培养孟子的良好品德,孟母曾三迁居所。荀子非常看重后天的环境对人的品德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意思是蓬草生长在丛麻当中,不须扶持就长得挺直;白沙和在黑泥里面就同黑泥;而人的道德培养更是如此,“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荀子·劝学》)荀子还特别重视个人情感体验与满足在道德养成中的反作用,他说:“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荀子·礼论》)另外,选择朋友也非常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可见,朋友的良莠对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为此,孔子还强调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问,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提出要和正直、诚实、见闻广博的人多交朋友,而要远离奉承、谄媚、圆滑善辩的人,甚至提出“无友不如己者”,强调人们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梁漱溟先生指出:“周孔教化自亦不出于理知,而以情感为其根本。”可见,儒家非常重视对居住环境和朋友的选择,强调文化环境熏陶和道德情感体验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潜移默化作用。
  为此,针对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缺乏认同感的特点,用儒家“以文化人”德育方法可以更好地熏陶教化学生。高校德育过程既是一个道德文化的传承、道德精神的培育过程,更是一个润物无声的道德情操的陶冶过程,而儒家文化所蕴含的仁爱崇德、忠诚担当、刚健自强、注重乐教、以美促德等核心德育理念等,都可以为青年大学生德育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指导方法。
  五、用“知行合一”德育方法养成青年大学生的美德善行
  关于知与行的关系,据载商王武丁曾说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古文尚书·说命中》),反映了先秦已有 “知易行难”说。孔子明确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实际上是主张“以行为本”的德育知行观。子思进一步发挥孔子“知行”观,他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礼记·中庸》)这是明确将知行问题作为修身治国的根本。他又提出了“知行相资”的实践观,说:“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礼记章句·中庸衍》)荀子直接提出了 “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的命题,可以说是德育“知行合一”说的进一步阐述。朱熹提出了“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的“知先行重”说(《朱子语类·学三·论知行》);陆九渊明确提出了“致知在先,力行在后”的观点。王阳明则进一步提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是最通俗易懂的“知行合一”说。黄宗羲继承发展了王阳明观点,强调 “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致字即是行字,必以力行为工夫”(《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序》),从而把王阳明的“致良知”改造为“行良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道德“力行”哲学。可见。儒家一贯重视“知行合一”德育方法,促使受教育者在“知”的基础上实践道德准则,在实践过程中把握“知”的道德内涵,使之在日常生活实践自我养成良好道德。
  为此,针对部分青年大学生普遍具有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性格特点,甚至个别学生存在夸夸其谈、言行不一的行为表现,用儒家“知行合一”德育方法可以更好地纠正其行为偏差。在学校养成教育实践中,注重与青年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相结合,鼓励他们在做人行事方面做到言行一致,切勿说一套做一套,引导他们把认知与践行统一起来,对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心存敬畏之心,自觉做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本文原载于 《陶行知学刊》.2024(04),作者庞世伟系齐鲁理工学院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陈文殿系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