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们正和几家化工园区的中试基地谈合作, 希望能尽快进行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副校长郭凯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日前, 郭凯带领团队攻克生物基聚氨酯材料研制难题。 他们要用棉籽油、 蓖麻油等非粮生物基制造氨纶、尼龙等高端纺织面料,并让面料拥有丝绸一般的手感和棉一般的吸水性。
自 2010 年以来, 郭凯带领团队围绕绿色化工, 重点开展微流场技术 研 究和 生 物 基材 料 新产 品 的 开发。 通过校企合作,多家企业的生物基材料年产能达 40 万吨,多个精细化学品年产能达到千吨级、万吨级,郭凯团队为化工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探索了新路径。
日前, 何梁何利基金 2024 年度颁奖大会召开, 郭凯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我将继续寻找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把国家所需、行业所期、人民所盼牢记在心, 不断推动科技成果在绿色化工领域的落地。 ”郭凯说。
做“顶天立地”的科研
走进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实验室, 一张面积约一平方米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小型反应器。
“别看它‘个头小’,它可是一个微缩版的‘桌面工厂’。 ”郭凯介绍,“我们利用微流场技术,通过微尺度效应将化工反应过程传质传热效率及反应速率提升 100 倍至 1000 倍,以‘桌面工厂’的生产模式,实现传统大型化工生产, 让化工反应时间由十几个小时缩至数十秒。 ”
凭借微流场技术, 郭凯和团队获得 2017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郭凯与微流场技术的结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欧阳平凯密不可分。
2008 年郭凯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一家公司从事药物开发研究。“当时,我在企业工作很单调,想回高校做创新性研究。 ”郭凯说,迷茫中的他遇到了欧阳平凯, 并做出了影响一生的决定。
“欧阳院士认为,科研人员应该做‘顶天立地’的科研,一方面要瞄准科技前沿, 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问题。 ”郭凯回忆,2010 年他选择入职南京工业大学, 跟随欧阳平凯开展研究, 致力于解决国内化工生产中的难题。
提升国产增塑剂质量
对科研人员来说, 选择合适的科研方向至关重要。 那时,郭凯将目光聚焦在柠檬酸酯类增塑剂的改良上。
“传统的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毒性较大,严重影响了下游塑料、粘合剂、油墨等产品的安全性,而国产无毒增塑剂中的主要品种——柠檬酸酯类增塑剂,由于技术原因,其纯度、 色泽等核心质量指标都低于国外同类产品, 严重影响相关产业的战略安全。 ”郭凯回忆道,他在广泛了解柠檬酸酯类增塑剂的行业现状后, 联合江苏雷蒙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展科研攻关。“想提高柠檬酸酯类增塑剂的纯度,就要优化原材料转化率,改善催化效果,而要使它透明无色,就要进行温度控制。 ”郭凯说。
谈起那段攻关经历, 郭凯显得云淡风轻,但 2010 年考取郭凯硕士研究生的佘鹏伟, 记得当年科研攻关的艰难。
“化工试验一旦开始就不能中断,否则会影响数据的精准性。 郭老师跟我们一起待在实验室做试验,经常做到凌晨三四点。 ”佘鹏伟说。
经过五六年的持续攻关, 郭凯带 领 团队 革 新 了传 统 釜式 生 产 模式, 突破了柠檬酸酯类生物基无毒增塑剂生产中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他们联合企业研制的高品质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占据国内 90%以上的高端市场, 实现生物基增塑剂及衍生产品 8 万吨的年产能, 为生物质资源高值利用提供绿色方案。
研制生物基新材料
2011 年起, 郭凯带领团队以棉籽油、 蓖麻油等非食用性植物油替代石油,研制生物基聚氨酯新材料。聚氨酯是一类功能性材料, 被广泛应用在基建、家电、汽车、医护等领域,然而,传统聚氨酯材料对石化资源依赖度高, 产品的绿色环保性较差。
郭凯坦言,在研制过程中,他很多次都想放弃。 最让他抓狂的是,在研究初期, 已经调试好的聚氨酯配方,由于使用大量植物油,一到冬天样品就凝固。 “后来,我们历时一年,融合化学、化工等领域的知识,对配方进行上百次调整, 最终将产品的凝固点从零摄氏度左右降至零下 10摄氏度。 ”郭凯介绍,在试验过程中,团队与企业加强交流, 做出原型产品后就交给企业评价, 随后吸纳企业的意见再改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经过近十年的攻关, 郭凯团队发明了 5 种新型生物基多元醇单体料并完成了年产 5 万吨的产业转化, 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生物基防腐涂料、 软泡等 5种高性能生物基聚氨酯新材料。 凭借这些成果,郭凯团队获得 2023 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未来,我们希望开发出更多高端生物基材料, 助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为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郭凯说。
转自《科技日报》 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