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倾听中华文明的历史回响———纪录片《何以中国》简介

2024-12-31     浏览(210)     (0)

《何以中国》剧照

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发展至今的内在脉络是什么?为何我们的文字、礼俗、思想和民族精神能始终相承而未中断?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如此之强的韧性和生命力是从何时开始、又是如何造就的?纪录片《何以中国》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系统性追溯了中华文明的根基、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历程,力图为观众解答上述问题

该片由国家文物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出品,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支持项目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名单。

该片分《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从迈向一体化的秦汉王朝讲起,进而溯源至旧、新石器时代之交,见证中华大地的先民走向农业定居,组成家庭和社会,建立早期信仰与文化审美,开始五湖四海间的交流,形成区域古国和早期文明,开启夏商周的王朝时代,直至秦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

该片由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任学术总顾问,近百位中国考古学家组成阵容强大的专家顾问团。“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至四期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赵辉评价这部作品“既是万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缩影,也是对百年中国考古学史的真挚纪念”,在他看来,“可以把这部纪录片看作是影视化的早期中国文明简史”。

在国家文物局的专业指导和资源支持下,《何以中国》共拍摄全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等点位230余个,足迹遍布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跋涉超过4万公里。创作组共梳理学术资料300多万字,脚本撰写字数达40万字,在历史场景拍摄阶段共复原叙事场景220处、服装2268套、饰品1500件、道具3600余件。

总导演干超这样阐述《何以中国》的四层旨归:“一、考古写史,以考古引领,跨越万年时光,实证早期文明国家中国的发源和发展;二、透物见人,以大量的考古成果和文物组合,通过影视化叙事,描绘更具体、有温度的先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三、连接现实,以严谨负责的治学精神,回答中国何以为今日中国的内在逻辑和动力;四、视听创造,创新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并使节目各部分都具备长尾的档案价值。”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