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在岁月的织锦上,每一个教师节都如同细腻而温暖的线条,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满载着憧憬和理想。岁月织锦,唯师心永恒。师泽绵长
三尺讲台上,老师们用五色的粉笔绘出知识的形状,用春风细雨般的言语滋润着讲台下的你我。这是我们上课的常态,这样的常态使得老师们的青丝变白发,使得老师们化作春泥呵护花儿,这样的常态也使得我们可以在浩瀚的知识宇宙中肆意遨游,使得我们人生路途中的足迹无比厚重。
“我印象里的学生总是可爱的,身为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并呵护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收获幸福。”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朱军老师教授学生古代文学课程。因为了解到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元化需求,他在讲课时不局限于单纯地讲解诗词歌赋的知识,而是带领学生以一种“八卦”的目光去观察古人的日常生活。当朱军眉飞色舞地讲解李白与杜甫有趣的关系时,学生们发现,原来古人离我们并不远,他们并不高高在上。学生们通过学习了解到诗人的生平与日常生活后,再读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他们发现原来自己与李白有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谈及老师在学生生涯中扮演何种角色时,朱军嘴角上扬,他认为老师在学生的大学生涯中其实占据的比重并不大,所以更需要在这小比重中做好教学,做好引导。“最重要的是帮助到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开心和乐趣。”
走进教室,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康兆庆老师正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课,学生们踊跃地回应他的提问,整堂课互动频繁、气氛热烈。当问及秘诀时,他的眸中闪出光亮:“最关键的一点是用心。用心对待每一堂课,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上好每一堂课。”在教授新班级前,他会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学情调查表,并在教课初期利用课前、课间和学生聊天进一步了解学情,最后通过学情来展开教学工作。此外,他认为老师在学生生涯中扮演着“导师”的角色。“老师的言传身教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将老师视为榜样或模仿对象。”康兆庆如是说道。因此,身兼研究生导师的他总是以身作则,在教学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生活上,宽厚待人、乐于助人。他的倾心育人与以身作则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与尊敬,因此,同学们总乐于与他交流,总乐于在他的课堂上发表见解。
他们以冰心青丝书写芳华,若春泥落花演绎佳话,他们是吐丝若蚕的老师,以灯传灯照彻学生心间。恩泽难忘
岁月流转,师恩难忘。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与心灵的触碰,老师的教诲和关怀如同春日绵绵细雨滋养着每一颗年轻的心田。
“眼神中散发的光芒有对知识的敬畏、对学生的期待、对自身职业的使命感。”目光如炬是机械工程学院的刘永坤对三尺讲台上的老师的印象。课上老师们生动讲解知识点,耐心解答同学们的疑问,不知不觉间,知识如春风般进入脑海,温暖如春雨般滋润心田。“课堂之余,我也渴望了解多彩世界。”而老师自身所展现的精神风貌,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探索大学的无限精彩中,老师的教诲在人生发展道路上影响颇深。在参加金相技能大赛时,刘永坤的比赛时间恰逢中午,他自己倍感紧张,学院的大赛指导教师薛冰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全程陪同且不断鼓励刘永坤。比赛场上,每每看到场边老师充满希冀的眼神,他便更加自信,最终荣获佳绩。薛老师不仅教会了刘永坤如何制样,并且时刻鼓励他坚定自信、敢为人先,这对他的人生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老师总是能够给予我帮助,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简短而有力的一句话表达了美术学院的胡锦源对老师无私奉献的感激。在他眼里,学生和老师的相处模式是亦师亦友。在课堂上,老师认真仔细地传授知识;课余时,老师则像朋友般与学生们交谈。胡锦源回忆,在景观与建筑制图课上,他遇到了一个难题,老师看出了他的焦急,于是就过来拍拍他的肩膀,耐心指导他解决问题。“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正是得益于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无尽的耐心,学生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劈波斩浪。老师的关爱常常体现在细微的小事之中,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足以让学生感受到关爱的力量。在胡锦源看来,辅导员老师总是无微不至,对他们倍加关怀。“几乎在每个夜晚,老师都会来到我们学生宿舍查寝。”聆听学生的心声,解答学生的疑惑,适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这种无私的精神,让胡锦源感动不已。
师恩温柔如春雨,润物细无声;皎皎如明月,悄然洒心田。不能忘的师恩,不敢忘的记忆,都是学生们人生旅途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共筑芳华
教育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是一场师生共同参与的旅程。而在这场充满爱的旅程中,老师和学生携手并进、共同成长、彼此成就,让教育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之处绽放光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化学化工学院的历海涛来说,老师是帮助他走向知识殿堂的引路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一教我思政课的张伟老师,他解答完我提出的问题后,邀请我空闲时到他的办公室进一步交流。”那一刻,老师似是寻得知己的激动,被历海涛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他说,起初只是觉得老师讲课很生动,对于老师所传授的内容感兴趣,课上便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与老师进行互动。后来,随着交流的渐渐深入,他也慢慢地发现了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我发现经过与老师的交流,我能越来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越来越不胆怯,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令历海涛更为感动的是,老师面对他们,从来都是谦逊的。他会细心地询问他们的意见和想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改进课堂,便于他们对知识能有更好的理解。这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如柳絮轻舞,葵花向阳,自然而真挚。
“山与山不相逢,人和人要相遇。”跨越半个地球的距离,外国语学院的戴夫老师从爱尔兰来到中国教学。回想在山东理工大学的六年时光,他坦言道:“身为一名老师,看到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逐渐提高了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我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身在异国他乡,学生们的出现给戴夫带来了太多温暖。“无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他们都给了我许多帮助。”一群可爱纯粹的孩子教老师使用网络购物软件,而开朗无私的老师也会亲切地邀请学生们共同品尝美食。“我的学生们为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我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给学生传授最好的和富有成效的学习经验。”对于戴夫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身怀梦想和目标的独立个体,他想聆听来自他们的不同声音,与他可爱的学生,共享教育带来的喜悦和幸福。
教育是一场爱与被爱的双向奔赴,无关身份,我们都在这场修行里,遇见爱,感受爱,表达爱,带着这份爱,奔向美好未来。
书海行苦舟,幸得遇恩师。一朝沐杏雨,终生念师恩。无数个清晨,无数个黄昏,无数的您用炽热的爱推动年轻的灵魂。千言万语犹觉词不达意,只能化为一句:祝愿所有老师教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