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报》

1+1+11,为他们点赞!

作者:组织宣传部  张梦霞本报记者  马圣琳  刘佳丽  徐莹    
2024-10-15     浏览(32)     (0)

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2024春季征集大赛圆满落幕,我校影视传媒系学子在多个参赛类别中取得佳绩,教师李焕君获优秀指导教师。参赛学生通过学习、积累、创新等手段提升作品原创性和创新性,最终获得多项奖项。指导教师表示,创新至关重要,要从文案到设计,从画面到音效等环节反复打磨至臻。参赛学生通过参加比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颁奖现场

影视传媒系指导教师李焕君老师和张庭振

近日,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2024春季征集大赛圆满落幕,我校影视传媒系学子在多个参赛类别中喜获佳绩。其中人气银奖1项,毓荐人气奖第三名1项,优秀奖11项,入围奖17项,企业优秀奖2项,企业入围奖1项,我校教师李焕君获优秀指导教师。“很高兴作品能得到更多人认可”“学院奖”是全国性大学生广告专业奖项,相较于其它赛事,“学院奖”的参赛人数多,竞争激烈。第一次参加相关比赛,23级影视传媒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升本的张庭振同学是有些紧张的。如何将作品精准呈现出品牌定位与亮点?没灵感,没想法,没创意,怎么办?第一步,行动。没人能一开始就“无中生有”。为了做出一个有创意的作品,在接到比赛通知的那一刻,她就去官网查询了以往作品,分析获奖作品特征,获取相关经验,充分剖析命题的关键词,去网上搜索该品牌更多的信息,不断地去学习,去积累,达到创作临界点。

经过反复分析,她逐渐了解到,一件优秀作品,不仅要有自己独特的理念,还要有一定的创新性。为此,她在创作时,更加注重作品的原创性、创新性、品牌性。在获得人气银奖的作品《果冻挤挤更好吃》中,她主动了解品牌,感受品牌魅力,在产品挤挤果冻中的“挤挤”两字做文章,提升品牌的识别度和记忆点。果冻可以“挤”着吃,朋友也可以一起“挤”着玩。作品把两点结合起来,把果冻挤着吃的动作,转化为生活中与朋友间相互挤着玩的友好互动,一语双关让产品特点瞬间成为亮点。

“在拍摄中,大家都会积极参与进来,也不乏有一些趣事,有的成员表演的很夸张,大家也都跟着笑起来,”也许正是相互团结合作,作品凝结了“真诚、友爱”,才能让创作出来的作品更能够和年轻人产生情感连接。 当得知作品获奖时,她很高兴作品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她表示,“获奖后参加颁奖典礼时,看到很多优秀的作品,也明白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以后也会努力做出更优秀的作品。”

指导教师、影视传媒系李焕君老师表示,参加这类学科竞赛,创新至关重要,要跳出常规思维,以独特视角诠释品牌,从文案到设计,从画面到音效,每个环节都要反复打磨至臻,才能迅速吸引眼球。打破思维定势23级影视传媒系广播电视编导专升本专业的裴浩宇,在这次比赛中,凭借作品《她们》,获得毓荐人气奖第三名。为了能够更全面的体现产品的影响力,他选取拍摄了生活中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八名女性,了解产品对于她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她们对产品的态度。站在用户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可以打破思维的定势,寻找出独特的创意点。“她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新时代女性,虽然每个人个性不一,但是她们一致信赖的都是某个品牌,”正是基于这一点,在创作时,他会以更加平等的视角去呈现品牌的亮点,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在创作前期,裴浩宇团队提前对视频采访者进行了筛选,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访问了各个行业的女性对产品的看法和意见,最终选取了八名女性完成接下来的拍摄。但创作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呈现,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

设备出现故障、灯光没法使用、中途拍摄时间和上课时间有冲突……但是这些都没有成为劝退他们的理由,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中积累经验,用顽强的信心与毅力把作品雕刻出来。正是这种坚持让他不断超越自我,突破思维的边界,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利用时间。这次获奖作品的创作之旅,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在它的背后,有着他们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子上过的每一堂课、每一次稚嫩的探索、每一次默契的合作、每一次迈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