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报》

筚路维艰之路———读《筚路维艰》

作者:东辰    
2024-10-18     浏览(191)     (0)

这篇文章赞扬了一部国史好书《筚路维艰》,认为它以严谨细致的写作和精彩评论,展示了作者对历史的多面性冷静和理性,并强调了历史写作应该保持对历史事实的领悟能力和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文章还认为,这本书通过留白的手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渴望,值得去读。

  这是近年来读到的少有的国史好书。《筚路维艰》以新中国成立后五次路径的选择为框架,提纲挈领地勾勒出了1949年以来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版的社会主义时期党史、国史,有细节、有提炼、有评述,描述严谨细致,评论一针见血,实属上乘之作,无论是史实、笔法还是识见,无不令人拍案叫绝、击节叫好。
  作者对整段历史的深邃理解和把握,从整本书的整体架构设计可见一斑。该书采用的依然是党史、国史的传统写作框架,按照时间线索条分缕析地将历史发展进程清晰展现。虽然没有脱离传统框架,但高屋建瓴地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这段历史高度概括为五次路径选择,一次次政治角力、路径选择中,历史在实验、实践、较量、纠正、再实验、再实践中不断向前演进,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很显然,作者用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方式完成了对传统写作框架的超越与升华。
  书的叙述语言简洁清晰,正可谓要言不烦,看似云淡风轻,但寥寥数笔就能点透史实的本质,犀利且深刻。这也是这本书让人“上头”的关键所在。比如,书中对“大跃进”的评价说:任何时候都应对人类理性的局限保持一份警惕,谨慎对待按照理想设计出来的社会方案。理想是提升社会的明灯,现实则是一个试错改良的过程,把理想直接拿过来做社会实验,往往带来灾难。再比如,“摸着石头过河”,许多情况下是实践推着政策走。市场机制具有为自己开辟疆域的力量,观念和政策的突破往往是对事实的追认,所谓“与时俱进”也可称之为“顺势而为”。这样的评论剖开了历史的横断面,深入了历史活动的肌理,洞若观火,引导读者从客观史实中去把握“为什么会如此”的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给人以深深的思想启迪。这样的精彩评论,在书中不胜枚举,俯拾皆是。尤为令人钦佩的是,作者的每一个判断和评论都建立在可靠坚实的史料之上,跳出了个人好恶,收敛过度解读的冲动,不溢美、不贬损,心怀敬畏,始终保持着对历史多面性的冷静和理性。
  历史写作的起点从来不是从既有的理论框架出发,进行空泛的逻辑推演,而是从对原始文献史料的梳理开始,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抽丝剥茧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高度的凝练概括和客观冷静的评析。显而易见,作者深邃的理性思考源自对史料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整本书所选用的史料均已公开出版,平平无奇,人人皆可获取,并非奇货可居的材料。但“看似寻常最奇崛”,对史料的运用考验的恰恰是人对历史事实的领悟能力和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功力,这也成为判断一本史学著作是否是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志。就像面对同样的食材,有的人能做出大餐的品质,而有的人只能做出家常的味道,甚至有的人可能还会把食材炒糊了,高下立判。能够从卷帙浩繁的史料中梳理出最为关键的佐证,于平常中见奇崛,不露痕迹地进行冷静客观地平和叙述,“于无声处听惊雷”,给予切中肯綮、鞭辟入里的评论,背后彰显的恰恰是一位学者深厚的史学功底、透过历史迷雾把握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能力,以及超然于事外冷静客观理性批判的宏阔格局。由此而言,足见作者功夫之到家、造诣之深厚。
  史书写厚可能比较容易,不加辩驳的史料堆砌即可完成。但是要写薄且能写出味道来,却非易事。历史应是生动的,而非刻板的;历史应是鲜活的,而非呆滞的。对历史的书写,既不能简化为史料即史学,更不能异化于在戏说中走向虚无。客观赋予历史以鲜活真实的血肉,才能保证历史拥有强大的生命张力,才能真正吸引人、打动人。《筚路维艰》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努力与追求。
  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好书、值不值得去读的标准有很多种。在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一种手法,叫留白——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的空白,留足想象的空间。历史写作不能是无节制的延展。此书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写作留白的魅力,无需着墨处,主动宕开笔触,把历史留白的空间、主动探究的意愿充分留给了读者。如果一本书能点燃你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渴望,让你围绕这本书去涉猎更多与之相关的内容,把这本书读得越来越厚,在我看来,这就是一本值得去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