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我们经常能在课堂中看到一些处于边缘状态的人,他们总是独处、难以融入群体,很少参与课堂互动,几乎被老师和同学们忽视,渐渐地成为课堂边缘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课堂边缘人?如果发现自己有成为课堂边缘人的趋向,该如何调整自己不要成为边缘人?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晓鹏老师来聊一聊如何在大学里面利用好课堂,建立良好的学业观,促进自己深度学习这个话题。
学生记者:请问什么才是课堂边缘人?
李晓鹏老师:课堂边缘人指的是在课堂环境中,那些与主流活动保持一定距离,参与度较低、社交互动较小,可能被同伴忽视或自我隔离的学生。
学生记者: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李晓鹏老师:通过观察我发现,对于性格内向害羞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独自行动,想要避免大群体互动。而对某些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或感到困惑的学生可能会失去参与的积极性,并且由于担心被评判可能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此外,大多数的同学可能会因为新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还未完全适应而变得课堂边缘化。
学生记者:那大学中这种现象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呢?
李晓鹏老师: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效果的下降,导致理解和记忆不足。其次长期孤立可能会削弱主体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影响其心理健康。最后考虑到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是职场重要技能,长期边缘化可能影响未来发展。
学生记者:那么李老师,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不要成为边缘人?
李晓鹏老师:我们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社交,和同学们建立联系、共同进步,要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确保有足够的精力参与课堂活动。要在空闲时间尽量多地参加社交技能培训或相关活动,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只有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接受并爱护自己的独特性,才能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增加个人发展的机会。
学生记者:那么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学业观并克服课堂边缘人倾向呢?
李晓鹏老师: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做到真正利用好课堂,促进深度学习。一是明确学习目标。要设定清晰、具体的短期和长期学术目标,将个人兴趣与专业要求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动力。二是培养成长心态。要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得到发展,正视挑战,将失败视为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三是重视过程而非结果。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理解过程。不过分纠结于分数,而是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四是提前预习与准备。要了解课堂讨论的主题和可能提问的问题。这有助于我们在课堂上更加自信地发表观点。五是利用课外资源。要阅读相关书籍、期刊文章以拓宽视野,或参加线上或线下的学术讲座、研讨会,通过集思广益解决难题,相互激励进步。六是制定学习计划。要自主规划每周的学习任务和时间分配,培养自律性,确保按计划执行。做到学习深化理解与应用,不仅要记住知识点,还要学会如何运用它们解决问题。七是保持积极心态,有效管理压力,增强自信心。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课堂边缘人是教育场景下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教育舞台上的主角,都具有无限的潜力等待被挖掘。同学们,也许改变不会一蹴而就,但哪怕只是一点微光的注入,也可能诱发一场盛大的璀璨。我们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课堂将不再有边缘人这个冰冷的标签,只有一个个充满希望和活力并绽放光芒的学生。这是大家共同期待的画面,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教育之路上应该努力奔赴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校本部:1745871703五龙校区:2515618382校本部:3151918五龙校区:3151306预约 QQ预约电话(宣传部 学工部 精神卫生系联办)
(学生记者 高履阳 朱泓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