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里,没有中心供氧装置,每周三四次往楼上抬氧气瓶成了他的家常便饭,近百斤的钢瓶,他也没算过抬了多少瓶。结肠癌术后病人没有粪袋,他就自己制作;有时候一晚上配合手术大夫上 5台胆囊切除术;没有监护病房,他就彻夜守护患者。他还清楚地记得,2001 年 9 月 11 日“9·11”事件当晚,收治了一名重度有机磷农药“万灵”中毒的病人,经连续几天苦心救治和精心护理,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2003 年抗击非典疫情,他又总是冲在一线;他还率先在本县主持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先后挽救了几十名患者的生命;2014 年 11 月 22 日,他组织全院力量抢救了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时病人四十多分钟没有意识,但通过不懈地救治,硬是把病人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2018 年秋天,东城街一名女子,喝农药“3911”约 200ml,后来院急诊,他及时给予患者急救处理并立即将其转往山西省职业病医院,连续奋战十多个小时,因为院前急救得当,为病人后续治疗打下了良好基础,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救了下来;2021 年,新冠肺炎期间,他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也不幸被感染,但他无怨无悔。常年高强度连续工作,他有几年竟觉察不到周围季节变换,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不知季节已变换”,有时到野外才发觉“树叶又绿了,树叶又枯了”。
刚来卫生院时,他的工资满打满算也就是每月 225 元,就这点工资,有时还不能全部发放。一边是高强度的工作,较低的工资收入;另一边是同学们个个成绩斐然、有的还成了名医大家,这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迷茫了他前进的方向,他萌生了不再坚持下去的想法,到底往哪里去,动力何在?当时他也曾经想过改行经商,也曾经联系过劳务派遣公司去安哥拉做随队医生。但当年“晋冀鲁豫和平医院”建院时,以何穆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1946 年从延安辗转来到太行山,来到上党老区,创建和平医院时他们艰苦奋斗、因陋就简、自建病房,有时自制器械,缺少棉布棉纱时,就把伤病员用过的旧敷料洗洗,放到太阳下暴晒消毒后再利用。每每思及此,他又不觉得自己苦和累了。
曾几何时,因为种种原因,县里几所县级医院不收治住院患者,一个小小的繁城镇卫生院挤满了全县就诊的患者,有时还有周边县区过来的病人,他总是想着这样一个问题:
“这些患者总得有人救治了吧,作为一个全科大夫,就是要做乡亲们健康的守门人。”每当他得出一个与三甲医院完全一致的诊断(确诊过诸如:脑实质瘤、脑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布病、结核、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心肌梗死等)、每当他护送危重病人平安转院、每当患者康复出院,他都由衷地感到高兴,哪怕忙到顾不上吃饭也很值得。每当徘徊迷茫几乎要放弃时,是长医精神和这种成就感,一直在内心鼓舞着他,他会想:
“前进,再前进,就这样坚持吧,相信社会不会忘记,付出总有回报,基层的事总得有人去做,自己吃亏、受苦受累甚至受点气也没啥,毕竟我们现在比老一辈强多了。爱国不是摆花架子,爱国也不是空喊口号,自己对待遇不满意时,也要问一问自己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
正是这种热爱与信念支持着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二十几年如一日,始终以长医精神中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时刻鞭策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交出了一份作为一名长医人的满意答卷。2009年,他被聘为“忻州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医师协会风湿病学医师分会委员”;2016 年,他在忻州市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个人医疗组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同年被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县总工会联合授予“2016年全县基层卫生技能标兵”;2019年,他晋升为“全科医学主任医师”;2020 年,他参加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医学分会社区卫生健康专业委员会组织的“2020年山西省心电图比赛”,并荣获三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调研考察时指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必须有一大批有志青年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愿意付出、乐于奉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他表示:
“我有信心在基层医疗卫生岗位上继续努力工作,坚持不懈,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乡亲、无愧于脚下这片土地。”
(王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