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徐州工程学院 - 《徐州工程学院报》

塞罕坝的一天

作者:●人文学院/张妍    
2024-12-25     浏览(20)     (0)

作者在塞罕坝实习第五天,跟随护林员王叔巡护林场,感叹这片绿色长城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奉献和坚持。作者感到塞罕坝是他的梦开始的地方,从这里出发走得更远。

今天是我在塞罕坝实习的第五天,一大早,我和护林员王叔约好了去林场巡护。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房间里,我的心情既激动又充满期待———在这片孕育了无数感人故事的土地上,每一天都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王叔是塞罕坝的一名资深护林员,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多年。他的肤色因长期与风沙和阳光作伴而显得黝黑,身形虽瘦却异常挺拔。我们沿着蜿蜒的林间小路一路向深处走去,王叔一边指路,一边给我讲述着这片土地的过往。

“六十年前,这里可不是现在这样。”王叔望着两侧茂密的松林,语气中透着几分感慨。“当年,第一批建设者来的时候,眼前全是荒原。风沙打在脸上像刀割,地上连草都很少见。那时候可真是苦啊!”

我不由得停下脚步,环顾四周,松涛在微风中摇曳,鸟鸣声此起彼伏,很难想象这样的绿意盎然曾经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芜之地。

“那后来是怎么成功的呢?”我忍不住问。“靠的是他们的韧劲和智慧啊!”王叔笑了笑,“第一代塞罕坝人不服输。他们研究适合的树种,用草方格固定沙土,再用人力一棵一棵地把树种下去。那时候没有机械,全靠肩膀扛着几十斤重的树苗往山上送。有些年轻人为了浇水,连自己喝的水都省下来。就是靠着这样的拼劲,他们硬是让第一片林子活了下来。”

望着这片枝叶繁茂的林海,我心中不禁升腾起对这些无名英雄的敬意。没有他们的奉献,或许京津地区仍然要饱受风沙之苦;没有他们的坚持,或许塞罕坝依然是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

我感到胸口一阵滚烫。忽然明白,塞罕坝不仅仅是一片林海,它更是几代人用青春和生命接力书写的绿色奇迹。每一棵树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汗水和梦想。

返回林场的路上,我问王叔:“那你为什么坚持了三十多年?不觉得累吗?”

王叔笑了笑,语气平静而坚定:“累是累,但看到这些树长起来,觉得什么都值了。人这辈子能做点有意义的事,就没白活。”

回到宿舍时,夕阳正缓缓沉入地平线,天空被染成了温暖的橙红色。我坐在窗前,翻开笔记本,记录下今天的点点滴滴。这片绿色长城背后,是无数像王叔这样普通却伟大的人,用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换来的。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塞罕坝,我青春记忆里的桃花源,也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我要从这里出发,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