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要求在各类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达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效结合,进而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医学教育领域,鉴于医学职业本身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和伦理性,更应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着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医学人才。
一、中医内科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其蕴含的丰富医疗知识与思想精华,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与文明底蕴。将思政教育融入中医内科课程教育,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政元素,对于培养中医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健康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尊重 。其构建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气血理论等理论体系以及开创的针灸、推拿、中药方剂等诊疗手段,皆是中医文化的瑰宝。学生在学习中医内科知识的过程中,了解中医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能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
二是有助于塑造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历代医家心怀救死扶伤的仁心仁术,悬壶济世、不计名利的无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者。通过思政教育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在职业生涯中筑牢救死扶伤初心,进而不断建立起强烈的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是有助于强化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思政教育能让医学生认识到医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众健康福祉具有重大作用,从而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关注社会公共卫生需求,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安全稳定贡献力量。
二、中医内科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方面
中医内科知识体系庞大繁杂,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过于聚焦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仅零星地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少许思政元素,并未从宏观层面针对思政内容展开全面规划与系统构建,学生难以深入、系统地接受思政教育的滋养,无法深刻领悟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同价值。
(二)教学方法方面
传统讲授式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习惯性地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则长时间处于被动聆听与接受的状态,主动思考与探索的空间被压缩,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尽管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新兴方法已被逐步引入,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形式化问题突出。如,案例教学中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内涵,致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实质性提升,思政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教学实践环节
中医内科可依赖的临床实习基地数量有限,且带教教师忙于临床工作,对学生的指导,特别是思政教育方面不够细致深入,学生只能从旁观察学习,不利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实习考核重点大多侧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简单病例的处理,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不够全面、客观和准确,无法真实、完整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成效与成长状况。
(四)师资队伍方面
部分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在教学中多侧重对专业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传授,对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精力有限 。另有部分教师自身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存在短板,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深入的挖掘、剖析与研究,无法将思政元素巧妙、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与细节之中,难以构建起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良性教学生态,从而影响了中医内科课程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果提升。
三、中医内科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中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伦理道德教育的内涵。传统的中医内科教学过于重视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因此,医学院校可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致力于开展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达成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以及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一)在教学内容上挖掘思政元素
中医内科课程不但涵盖了丰富的专业医学知识,而且蕴藏着大量的医学人文素材以及诸如医者仁心等思政元素 。首先,深入挖掘中医内科课程群中的思政元素,以此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特别是古代名医的行医事迹与中医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政宝藏 。如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在医学探索中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胸怀天下、普济众生的高尚医德,无疑都是激发学生确立正确学习态度与崇高职业追求的优质思政素材 。其次,着力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这一资源库涵盖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以及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内容 。如,临床诊疗案例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对患者身体表征、生活习性、家庭状况乃至心理状态的全方位关注,每一个环节都彰显出医者深厚的人文关怀。
(二)在教学方法上渗透思政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可巧妙运用问题导向法,依据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情况,精心设置相关思政问题,如患者对医生的治疗方案不认可时,医生该如何实现有效沟通?引导学生思考医患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道德观念。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患者、家属来模拟各种治疗场景,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交流,强化学生对医患关系中诸如尊重、信任、关怀等思政要点的领会,提升其处理类似问题的能力与综合素养,促使学生思考怎样把思政教育切实转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实践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
(三)在临床实践中强化思政教育
邀请中医内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或临床一线的优秀医生进行示范教学和经验分享,向学生传授自己的临床经验、医德感悟和职业成长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职业追求 。实践教师带领学生查房,通过认真询问患者病情、仔细检查患者身体、耐心解答患者问题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政教育。在临床实习考核中除了考核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应用外,还应考核学生的职业态度、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思政相关指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加强课程思政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需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思政教育能力 。首先,要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课程思政培训活动,包括专题讲座、教学工作坊、教学研讨会、教学技能培训班等,提高课程思政意识与教学能力 。其次,应鼓励教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活动,对教学过程中的思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教学模式与方法 。最后,可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价,通过课堂听课评课、学生反馈等手段进行检测,对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团队进行表彰与奖励,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建设。
四、总结
在中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提升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策略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疾病治疗的基本功能,也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承与价值传递的重要使命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传承经典的医术,还需要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文化自信的医疗人才。这就要求中医教育要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从而培养出更具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医学人才。
(作者系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师;本文系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临床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阶段研究成果,项目号:贵中医课程思政合字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