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大学 - 《江苏大学报》

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科技高峰

作者:蔡英凤    
2024-12-30     浏览(206)     (0)

文章作者是一名高校副校长,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加强高校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扬科学家精神,扎实做好科研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积极创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贡献。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明确了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队伍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占据半壁江山,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名高校科技工作者,要坚持不懈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中找启迪、找思路、找答案,深刻把握“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弘扬科学家精神,接续奋斗,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交出学校精彩答卷。

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在服务大局上坚定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放到国家强盛之基的战略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关心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2020年,总书记提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21年,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2024年3月,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在今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 “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需要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接续奋斗,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一名高校工作者,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扎实做好自身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努力产出高水平创新性成果。

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服务大局上见行见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实现“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的目标,还需从多个方面着手布局。

一要立德树人,用科学家精神涵养时代新人培育。在走上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项的领奖台之前,每一位获奖者都是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从事科研攻关工作,从默默无闻的青年研究者成长为学界领军人物,始终不改初心,才取得了足以彪炳科技史册的辉煌成就。今天,青年科技人才更应传承发扬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勇攀高峰、严谨治学、淡泊名利、集智攻关、甘为人梯,如此才能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保障。“爱国”是基本前提。用科学家群体的爱国情怀感召学生,教育青年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坚定政治立场,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同向同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创新”是核心要义。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要积极引导青年,激发青年群体的创新意识,释放新时代青年的创造活力。“求实”是内在要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家精神,以“知行合一”为路径,用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艰苦执着的探索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奉献”是应有之义。弘扬奉献精神,积极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优秀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优秀科技工作者的事例感召学生,注重实践养成,引导青年学生积极作为、主动担当。“协调”是必然要求。继续弘扬伟大团结精神,以团结互助的科学家精神助力时代新人培育,坚定合作共赢的理念,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促进合作共赢。

二要改革创新,加快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以优化学科设置为抓手。建设面向未来的优势学科群。统筹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开发,形成优势与特色、传统与新兴、应用与基础、综合与交叉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现代学科体系。探索教科产协同发展新范式。持续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构建“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推动跨学校、跨学科人才联合培养。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探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新路径。进一步优化科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培范式,构建名企大院联合培养育人协同机制。完善招培就一体化联动机制。持续拓展来华留学生生源国,凝练学科优势,结合市场需求,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完善科研经费等专项计划博士招生政策,加大专项博士培养过程跟踪与反馈。(作者为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文章为作者在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上的重点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