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马予晨 廖梓程 报道)近日,第六届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南京落下帷幕。中飞院代表队在算法挑战赛中的空中机器人任务挑战、无人车任务挑战、无人车视觉巡航三个赛道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的优异成绩。此外,中飞院付贵老师在总决赛中担任算法应用赛道裁判员。
本届比赛吸引了来自中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6所高校、8027支队伍参赛,其中国内参赛团队覆盖了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经过校赛和省赛(区域赛)的层层选拔,最终2371支团队进入全国总决赛。
在准备过程中,学院代表队成员们分工明确,互帮互助,各尽其职又密切配合。他们对模型的调试和程序的设计编译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与优化,认真严谨地完善每行代码,确保能够以最优路径和最快时间完成竞赛任务。
空中机器人任务挑战赛道
一等奖1项 二等奖2项 三等奖1项
空中机器人任务挑战赛道是参赛队员们第一次参加的赛道,他们经过训练以及不断实践,总结错误经验,解决了空中机器人的飞行稳定性和任务性能、电源供应、动力系统和传感器的协调配合之间的问题。
对于空中机器人来说,整体的系统方案设计不仅有顶层处理端来解决避障和识别等高级任务功能,还有需要有底层飞控处理端来确保飞行稳定,同时还要协调各种的传感器的调控,参赛队员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学习,在此次比赛中取得佳绩。
无人车视觉巡航赛道
二等奖1项 三等奖1项
参赛队员在硬件与软件配置方面完成了无人车通过电源单元、基础运动控制单元和高级处理单元的协同工作。
在赛前准备期间,参赛队员主要学习了激光雷达、IMU和摄像头等传感器数据的融合处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地图构建、定位和路径规划,通过学习已实现熟练地进行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数字电子电路构建等功能的搭建,在此次比赛中出色地完成任务并且获得奖项。
无人车任务挑战赛道
三等奖1项
本次比赛中,队员们全面考虑无人车在特定任务下的表现,如避障、路径规划和目标识别。不仅考虑到无人车在执行任务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兼顾了在无人车设计和实现中的技术创新点。
参赛队员研究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自动控制、单片机编程、数字电路、伺服电机驱动、机器人操作系统、C\C++\Python编程、传感器技术、激光SLAM、深度学习、人机交互等一系列知识,确保赛用小车可以顺利完成任务并且获得奖项。
据悉,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自2019年起已经连续举办六届。2023年3月,赛事首次被列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正式成为全国性学科竞赛。本届大赛聚焦“人工智能+”知识体系下的人才能力培养及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应用,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组队合作,围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设置五大赛道,全方位考查青年学子们的算法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