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固定的合住人吗?”
“没有。”
“那我这边给您拼个房间了。”
“好的。”
第一次参加“书香三八”读书征文的颁奖和行读活动,组织方安排两人一个房间。对我来说,出门在外一个人尚不能安寝,何况要与陌生人同住。原本期待的行程,因为这一丝丝的不确定,略有担心。
趁着服务员查找的间隙,我又忍不住开口,能不能帮我找个东北的……
“抱歉,我这边看不出是哪里的。”
“那好吧……”
进房间前,我是敲了门的,无人应答。刷卡进入后,才听到有人在洗澡。有那么片刻,忐忑更甚了。直到见了刚出浴的人,彼此寒暄过,一颗悬着的心,才渐渐安了下来。
室友来自内蒙古,是一位获奖作者。皮肤白皙,戴一副眼镜。荷叶短发吹得顺直,未语先笑,口音相近。寒暄中,属于北方的直爽、热忱扑面而来,亲切、熟稔,偶尔夹带一两个客套词,像是念了生僻字,含混、小声。掩在大方外表下的一点点羞怯,我最能懂。
原本的忧心成了礼物。
生活就是这么调皮,有时候,怕什么来什么;有时候,又在舒适区外,埋藏了惊喜。
起初并未察觉,室友面庞上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何而来。偶尔一瞬,突然忆起,原来她与我弟媳神似。一下子,又拉近了距离。
不光是室友,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汇聚在一起的女工当中,我时常恍惚,“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或是面孔与旧友相似,或者就是一种没来由的熟悉。一开始,我暗自调侃,上帝造人这么草率的吗?莫不是按了一个模子,复制若干,把她们随机投放在不同的地方……
有一次没忍住,问一位来自湖北的姐姐,是不是也姓梁。她的形貌实在太像我采访过的一位电力专家了。
结果,当然是没有结果。生活不是小说,有那么多正好的巧合。或许更像宝玉说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未为不可……”
最后,还是领队王梅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大概是读书人身上气息相同吧,所以才会格外熟悉”。
是呀,我们因书相聚,因书结缘,那熟悉的气息,也许就是因为爱过同样的字句……
行读活动,安排得特别紧密,先后参观了花卉大观园、大运河博物馆、图书馆、工艺美术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等。
北京,不愧是文化之都,行读中遇见的一草一木,一器一物,莫不连通着恢弘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经久的传承。步履让读过的文字照进现实,行走又给未来的阅读开启新的旅程。
如果说,参观是为了靠近宏大的文脉,那么行读间隙的聚餐、同车共度,则让我们体会了浓浓的人文风情。
“我来自河南,河南有个字最能代表我们的特点,‘中不中’,‘中’……”
“我来自四川自贡,自贡人爱吃兔子,有人说‘没有一只兔子能够活着离开自贡’……”
“我来自延安,革命老区,欢迎大家来延安尝尝我们的小米南瓜粥……”
“我来自沈阳,大家去哈尔滨玩够了,一定要来沈阳,感受感受俺们的洗浴文化……”
祖国之大,地域之广,每每听到带着乡音的介绍,我都难掩雀跃。明明只围了一个圆桌,却好像畅游了四面八方。
每一个人说起家乡,都是自豪的,眼睛里闪着星星。偶遇误解或偏见,不急不躁,总会想方设法消弭它。
那位来自河南的姐姐,不了解东北,当年女儿考大学,本有机会选吉林大学的,她不知在哪听说,东北人爱喝酒、好打架,最后让女儿选了离家更近的本省大学。
自从无意间听了这话,我就格外留意她。有一次晚餐,正好坐了对面,我们从食物聊到信仰,由父亲谈到命运,从女儿说到文章……她与我越说越近,拉着我的手不放。后来,又跟我回了房间,坐到床头,拿出自己的获奖征文和旧作,一定让我讲评讲评……
我一时忘形,不知不觉聊到了十一点钟。看着她意犹未尽、又不好意思更多打扰的神情,我不失时机地调侃道,“怎么样,我们东北人‘中不中’”。她快意又羞赧地一笑,“中、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