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师范大学 - 《河南师大报》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被重视

作者:上官丹晨    
2024-12-20     浏览(191)     (0)

南京传媒学院教师开设《大学生生活指南》公选课,旨在教授大学生成年人社会常识。该课程受到广泛关注,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中现实需求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巨大落差。家庭和社会应关注学生生活能力培养,推动教育改革。


近日,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傅怡强(B站UP主方山厨子)开设了一门名为《大学生生活指南》的公选课。课程旨在教授大学生一些成年人社会常识。该课程一经推出,迅速在线上线下走红。许多网友表示,“这才是大学生真正需要的课程”。

《大学生生活指南》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响应社会需求的结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在校园内外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他们除了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这些看似琐碎但却至关重要的生活常识,恰恰是许多高校课程体系所忽略的内容。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生活指南》的开设则显得尤为重要。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应得到重视。

大学生普遍面临生活困境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中现实需求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巨大落差。长期以来,高校的教材和课堂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而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直接联系,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许多大学生虽然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显得相对无助。如何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养成,是当前教育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缺乏的生活常识不仅在知识灌输为主的学校教育中被忽视,也没有在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的体系中得到补足。许多家庭的教育重点依然停留在“成绩至上”,忽视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生活困境的产生是结构性的,无法简单通过大学生“清澈而愚蠢”的自嘲来化解,也不应成为媒体指责学生群体是“小镇做题家”“酒囊饭袋”的理由。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社会各界应有所作为,推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改革。高校应在课程中加入更多充实的实践内容,增添一些实践课程和生活技能的培训,推动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家庭应多关注孩子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多让子女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社会也应履行教育职责,多渠道普及实用的生活常识。

《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的火爆,既是对大学教育现实需求的直接回应,也是对当前教育体系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的警示。然而,实现教育的真正变革仍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只有在学术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平衡中,才能培养出更加全面成熟的社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