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积极探索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路径,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和服务模式,依托高标准培训体系、构建多层次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建立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创新,培养了大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养劳动者,助力“三支队伍”建设。
依托高标准培训体系
提升建设行业人才素质
学校严格执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省、市建设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职业培训实施办法,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一的职业标准、统一的培训大纲及有关要求组织开展培训与测试工作。学校举办的建设类培训主要包括:建筑施工企业三类人员培训、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近五年,学校共完成三类人员培训49842人次,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培训3942人次,特种作业人员培训37100人次,(近三年每年培训人次在15000人次以上)。办学规模效应明显,培训功能已辐射到周边县市。新型的培训模式,严密的教学管理,规范的考试组织,周到的培训服务,保障了培训质量。学校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结合考证新规定,在省内率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岗和三类人员培训过程中开展网络模拟训练,使学员在一遍遍的模拟训练过程中,强化认知,强化记忆,熟悉界面,掌握操作。学校同步开发了微信训练平台,以便学员随时随地使用手机参加培训,实现了移动学习。新的培训模式,学员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培训效果不断增强,学校的“建筑工匠人才培训项目”被评为浙江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构建多层次职业技能认证体系
助力地方产业发展
浙江广厦大学作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一直致力于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地方优势产业的紧缺人才需求。继续教育学院负责组织、协调、开展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各部门利用院内外资源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积极性,并对各学院部承办的职业技能鉴定项目进行监督指导、检查评估和统计分析、上报等。各学院作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主体,充分发挥专业、师资、实训条件等资源优势,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开发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方式,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职业素质和行动能力,通过多种岗位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多元化、立体化发展。2021年2月,学校获批金华市首批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试点单位,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24年,学校开始面向校内学生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目前共有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制图员、电工、包装设计师等二十多个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截止到2024年,学校面向校内外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为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创新继续教育模式
建立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022年12月,浙江广厦大学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基地,学校积极搭建企事业服务平台,从被动服务转变到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延伸服务,形成“不脱岗、不离产”的继续教育模式,打造“家门口的大学”、“田间地头的大学”、“企业车间的大学”,以最优的服务质量,为企事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学校走访各类企事业开展调研,开展模块化培训,培训课程围绕新增知识领域开设,第一时间将本行业最前沿的知识、技术以及大纲最新的变化通过继续教育传递给广大学员,推动知识更新,推动人才发展,每年开展建筑类继续教育培训。2024年4月,浙江广厦大学被认定为东阳市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学校积极开展农业技术与管理培训,每年为地方开展各类农村实用人才、高素质农民培训2000余人次,努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高素质乡村“新农人”队伍,让更多“新农人”变“兴农人”,赋能乡村人才振兴。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立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高校既是“重点对象”也是“重要阵地”。浙江广厦大学将以服务劳动者终身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目标,积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