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通大学 - 《南通大学校报》

聚力低碳社区建设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作者:□冯  俊  杨储睿    
2024-10-16     浏览(44)     (0)

本文介绍了低碳社区建设的内涵、意义、瓶颈和主要路径。低碳社区建设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需要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的全过程,从低碳技术的应用、建设资金的筹措、绿色理念的普及等角度推动社区最大限度实现节能降碳。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城市是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单元”,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重要阵地的作用。建设低碳社区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低碳社区建设的内涵

低碳社区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仅意味着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消耗,更是为了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低碳社区建设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社区的发展方式,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持续形成大量无法再生的废弃物,不仅影响社区居民居家环境,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低碳社区对能源需求进行精准的动态预测,通过推广清洁能源,使用主动式高性能能源系统及可再生能源系统,最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从而有效降低社区整体的碳排放量。同时,低碳社区能够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广新型建筑材料、提高社区绿化覆盖率和高碳汇植物比例等手段,全面提升社区碳汇能力。

低碳社区建设有助于提高生活品质。低碳社区致力于整个社区的低碳转型或零碳排放,改善局部空气质量,提供更多绿地和公园,让居民有更多机会进行户外活动。低碳社区通常具有更好的交通规划和管理,有助于提高居民安全感。低碳社区通常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更少的噪声污染,提供诸如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更多便利设施,居民可以享受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低碳社区建设有助于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在低碳行动中,广大居民需要分工合作、携手解决垃圾分类、参与绿化活动等问题,这种合作和互动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信任和尊重。例如,上海市徐汇区梅陇三村通过成立“绿主妇”等居民社工志愿者团队,召集居民主动参与低碳工作;南京市江宁区天景山小区鼓励居民在智能化收集点投放垃圾。实践证明,公众参与是建设低碳社区的重要推动力。只有充分激发居民的积极性,社区整体凝聚力和归属感才能得到有效增强。

突破低碳社区建设的瓶颈

建设完整的低碳社区面临诸多挑战,如在技术应用、资金投入、社会接受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瓶颈。

在低碳社区建设过程中,尽管太阳能、风能、地源热泵、节能照明和节水设备等低碳技术的种类日益丰富,但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面临诸多挑战。从技术的成熟度和适用性来看,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部分低碳技术在特定地区效果不佳或成本过高。例如,太阳能技术在光照充足的地区表现优秀,但在光照条件较差的地区,其效益会大打折扣。同时,技术的创新与更新迭代速度较快,如何在众多新技术中筛选出最合适、最具成本效益的技术,对于社区来说也是一项挑战。

低碳社区建设面临较高的初始投入,需要引入绿色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可再生能源设备等一系列低碳技术与设施。这些技术前期投入较高,对于许多社区而言,会形成实质性的财务压力。此外,降低低碳社区的运营成本也是一大难题。高效节能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成本较高,垃圾分类、绿化美化等低碳社区的日常管理也需要额外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在资金筹措方面,低碳社区建设通常需要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其融资渠道亟待畅通。

低碳社区建设实践过程中,还会遇到居民理解不足、心理抵触等困难。部分居民对低碳生活的认知有限,对低碳技术的理解不足,将低碳生活与生活质量下降画等号,这导致居民在面对低碳设施的使用和成本分摊时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丰富居民的低碳知识,引导居民深刻理解低碳生活带来的实际收益,是提升社会接受度的重要任务。

推动低碳社区建设的主要路径

低碳社区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前仍处于探索和试点示范阶段,需要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的全过程,从低碳技术的应用、建设资金的筹措、绿色理念的普及等角度,推动社区最大限度实现节能降碳。

努力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应推动低碳技术的本土化研发,使其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和资源条件。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开发适用于光照不足地区的高效节能技术,或研究在寒冷地区如何提高地源热泵的效率。另一方面,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需要不断强化。可通过举办培训课程、研讨会等,提升居民对低碳技术的理解和设备操作技能,使其能够积极参与技术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此外,可以引入专业团队,建立长期维护服务机制,确保低碳技术的稳定运行,以此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的能源浪费和居民负面情绪。社区可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开展合作,共同探索低碳技术的创新应用,并通过技术升级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多措并举争取建设资金。政策层面,应提供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降低初期投资压力。如设立更多针对低碳社区建设的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制定长期的财政补贴策略等。应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减轻居民的经济负担。同时,推动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创新,开发绿色贷款、碳债券等适应低碳社区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社区层面,应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愿,构建“自下而上”的融资模式,鼓励居民通过众筹或其他形式积极参与。可寻求与企业合作,通过公私合作模式(PPP)共同分担建设和运营成本,实现经济维度的双赢。通过这些策略,低碳社区建设可以逐步缓解经济制约,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经济条件。

不断加强低碳理念宣传。应开展多样化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低碳社区建设重要性,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以低碳生活讲座、低碳家庭评选等方式强化公众教育,并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低碳理念和实际效益。同时,设计亲民的低碳行为引导方案,降低行为改变的难度。应鼓励跨社区分享低碳社区建设的案例和经验,让更多居民了解低碳社区建设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激发更多人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热情。此外,还要建立居民参与机制,让居民在决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