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团,在淄博南部山区叫“布团”。我所看到的蒲团是用蒲草编的,精密细致,直径有七十公分,用蓝色靛花粗布镶边,因使用时间长了,那蒲草磨起的细絮,把上面边缘的纹路都掩盖了。虽然有些磨损,但图案依旧清晰,很显艺术魅力,看来是出自一位能工巧匠之手。在平原水洼地带,多生蒲草,秋后老百姓割来做蒲席、蒲鞋、铺垫等,蒲团乃是其中之一。蒲草修长柔软,坚韧,弹性好且耐磨,所以在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句,来表达焦仲卿、刘兰芝纯真之爱情。用它编织的蒲团,坐着舒服惬意。在北方,特别是山区,家家户户喜欢吃煎饼。以前吃的煎饼不像现在是用机械化生产的,而是坐在地上用鏊子手工摊。尤其是摊煎饼、烙饼之类的活计,非坐蒲团不可,别的东西则无法替代。
做蒲团,有蒲草的用蒲草,没有蒲草的总不能远而求之吧,老百姓会就地取材,用麦秸或者玉米皮精心编织,与蒲草编的不分秋色。
用麦秸先把麦秸选好,大小长短匀称,将其一小把一小把地做成苫状,然后再将两侧向内拢起压实,成为一条“金龙”,再用力卷起,用麦秸做成的绳子一圈圈紧密地绕起,一个结实轻便的蒲团就做好了。
若是用玉米皮做蒲团,首先要选好白净、柔嫩、光滑而且大小匀称的皮,先做成辫状,形成一根长长的辫子,根据需要的大小,可决定辫子的长短。辫子扎好了,便由里到外一圈圈匝起。这不同于麦秸做的,做成了再绕,而是在缠绕时要不时地用麻线穿孔连接。这样一圈圈结成,做成自己所需要的蒲团,这种蒲团薄而柔软。也可以做成厚点的鼓形,这样的蒲团美观而实用。
虽然现在生活中,蒲草已不被广泛使用,但是用它编织的蒲垫、蒲鞋、蒲席及其他生活用具,还在人们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不但没被丢弃,反而成了艺术品,受到人们的钟爱。
蒲团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方便,也承载了过去及当今人们美好的生活情趣与记忆。(黄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