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理工大学报》

稿件

作者:安全学院  孙世民    
2024-03-05     浏览(39)     (0)

作者在大学生活中担任记者,通过写稿件成长,面临留任抉择时选择留下。他感谢相遇,感谢指导,期待再会。

许是这几日琐事过多, 抑或是长时间未动笔,竟不知从何处写起。 我与大通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但终究还是围绕着“稿件”二字。 第一次正式了解稿件是在社团培训上,不同于高中时期的作文,稿件的范围更加广泛,作者的来稿统称为稿件,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等等。 这一句话的名词解释却是我在两年半的时间里,通过不断练习、修改、润色中慢慢实践出来的。

不知从何时起,每次路过竹四活动室的时候总是忍不住看一看, 每次看到里面的灯光都不由得心头一暖。十几平米的小屋、一张大黑板、两张暗黄色的老桌子、十几张板凳却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校报人的理想、青春和热血。还记得第一次采写新闻,由于没有好好准备,通篇的红字、 数不清的错误泼了我一头冷水,“写好一篇稿件,需要不断打磨和润色。”师父的话点醒了我,我也逐渐认真严谨起来,小到标点符号,大到文章结构,反复琢磨措辞表达,终于在几个月的实习后,我拿到了记者证——学生记者身份的象征,出入学校各种会议讲座,熬夜修改稿件已成为我的常态,在此期间我也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初识不知报纸意,再见已是报中人。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通过竞选成为了记者部部长,但是社团受到了晓伟老师文艺副刊类稿件供稿严重不足的批评。我也开始反思自己,进入大学一年时间,除了对新闻稿件有所涉猎,其他类型的稿件确实未曾涉及,或许已经偏离了我的初衷。 我开始重新拾起笔杆子,去接触不同类型的稿件,什么是采访,什么是通讯,什么是评论,从最初采访时的紧张不安到现在的流畅交谈,从话题无从下手到捕捉校园热点,在整个过程中我经历了许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学生最喜爱的教师,成功上岸的考研“明星”……用文字笔触去记录我未曾经历的,将一件件故事分享表达出来,形成一篇篇稿件,也许这就是学生记者的意义。

再后来到了大三,面临着留不留任的抉择,当时辗转难眠好几天,但最终还是留下来了,因为我不留可能有遗憾,但是我留就一定不会有遗憾,换届之后的道路是曲折的,征稿、评稿、改稿……经常让我在活动室从白天待到晚上,也曾烦躁、生气、焦虑,但是年少的梦想怎么能轻易画上句号, 我开始尝试接受挑战,改变自己的不适应,从最初修改稿件的苦思冥想到现在的熟练掌握,再到后来的全省网络安全文章二等奖,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成长, 这段经历是我大学甚至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将带我所学继续走在写稿的道路上。

山水一程,收获颇丰。 感谢相遇,感谢在大通相识的每一个人,感谢晓伟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行文至此,即将离别,不说再见,长路漫漫,我们有缘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