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报》

不要让恶魔抓住和平鸽

作者:陈心愉    
2024-12-15     浏览(85)     (0)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回顾历史悲痛,铭记和平珍贵。展示的文物和雕像揭示了日军罪行,警示世人维护和平。作者感叹和平来之不易,呼吁人们维护幸福,不让恶魔侵蚀。


作为一座充满了历史与人文的城市,南京承载了这个民族太多的历史和荣耀。南京博物馆中的一件件文物,都跨过时空,向每个人讲述着这片土地上先民的智慧和勤劳。但是,对于南京来说,历史也总有相当沉重的一页,如一张白纸浸透了鲜血和眼泪,而其中让所有中国人都为之心痛与胆寒的一角,名为———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同胞纪念馆静静地躺在南京繁华的市区,用无声的呐喊,向世界宣告着悲痛的过往,呼吁着长久的和平。因为没课,我选了周四上午前往祭奠。相比其他景区的人来人往,喧闹繁杂,纪念馆多了一份肃穆。也许,正因为这样的伤痛是我们的共同记忆,来这里的人都保持着一份对逝者的哀伤,对侵略着的愤懑。

纪念馆最外边的石雕,是一位母亲,她双手捧着被日军杀害的孩子,绝望无力地抬头看着苍天。而碑文就仿佛是她的呐喊:“被杀害的孩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的妻,苍天啊”

第一次看到整座雕像和碑文时内心的震撼和哀恸,我真的很难用语言来形容。虽然之前在课本上就看过这座雕像的照片,但是当我真实面对时,依然感觉仿佛跨越了时空,亲眼看到一百多年前,一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而自己被玷污的同胞赤脚站在沾满血泪的泥土上,向天哀嚎。而最可怕的是这样惨绝人寰的悲剧,在当时中国的大地上,处处上演着。

再往前走,就是刻着南京大屠杀时间的十字纪念碑和用十种文字写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同胞数字的黑色石墙。这是两个值得铭记的数字 “1937.12.13-1938.1”“遇难者300000”。

进入馆内,室内冰冷昏暗,如一张巨大的黑色帷幕骤然笼住了室外的阳光。幽幽的灯光,照着日军侵华的一个个历史铁证,头盔、武器、书信、报纸、纪念章……一份份历史的实证,都在控诉着被军国主义裹挟的日本,都在控诉着拒不承认历史的日本右翼对当代日本民众历史教育的扭曲与缺失。

没走几步,只见“人类的浩劫”几个大字,呈现在石壁上。在这里,日军的累累罪行罄竹难书。被开膛破肚的几个月大的婴儿,被武器虐杀的百姓,被奸淫侮辱的妇女,被集体活埋的万人坑……而最触目惊心的,就是馆内正中心,一个被开挖出来的、没有任何修饰的万人坑。虽然曾经在书上看过照片,但直接展示在我面前的依然让我震惊,一具具白骨赤裸裸地展示在面前,日本右翼的千万谎言与掩饰,此刻被真实击得粉碎。而更多的死难同胞,已经彻底回归了大地,无论是姓名还是身体。

请捧一抔脚下的泥土吧,这一捧泥土里,是这个民族难以忘怀的伤痛。

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发指的罪行,能是自诩为文明的人类所能做出来的事?视生命如草芥,又与禽兽何异?而这群衣冠禽兽做出此等暴行后,还建立一个无耻的伪政府,来为他们犯下的一切罪行洗地。

出了纪念馆,我面前矗立着另一个巨大的雕塑。撕开帷幕,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位母亲,一手捧着自己的孩子,一手举着象征和平的鸽子。这样的形象,与入口处的那位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平带来幸福,战争释放恶魔。

“妈妈,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我身后的小男孩,抓着他妈妈的手,指着雕塑上的几个字说道。“和平,peace”。

是啊,和平。正是因为和平,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可以牵着母亲的手,在纪念馆中了解那段历史,而不是像那些老照片展示的那样,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坐在废墟之上嚎啕大哭。现在,巴勒斯坦的孩子所面临的,又和我们国家几十年前所面对的有什么区别?孩子失去父母,妻子失去丈夫,老人失去儿子。一切的一切似乎从来没有改变。

“我们从来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确实,和平如此美好,但是,和平从来不是别人的施舍,需要靠我们一代一代人去维护。我们不能让乌云遮住阳光,不能让恐惧压倒幸福。

不要让恶魔抓住和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