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面临重要选择时,吴桐总感觉跟自己最初的设想有差异,但一路走来,回头看时,她觉得一切又像是最好的安排。
吴桐,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主攻医工交叉方向,主要研究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目前担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医疗健康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职务。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提到交叉学科,吴桐认为 “新鲜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交叉学科可以让你多角度去了解事物。”目前,吴桐课题组主攻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创伤性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医工交叉研究。
找到科研兴趣点
细数这一路的专业方向发展,吴桐认为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本科时她的专业是生物工程,学习过程中,她渐渐感受到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同样重要,她开始对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医工交叉研究更为着迷。于是,她的目光开始瞄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考研可以说是吴桐踏上医工交叉之路的第一个转折点,她决定跨考专业生物材料学,加入到东华大学莫秀梅教授 “生物材料与组织再生”课题组,在此期间也非常荣幸地见证了母校在医工交叉研究方面的发展。研究生学习期间,吴桐一直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走到这一步,怎样才能最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未来所学的专业会发展到哪里?未来几年是否还会继续扎根这个专业?”她有过担忧,“但最后也因为兴趣,一股脑地先读下去了”。
求学之路收获满满
两年半的时间里吴桐读完了硕士,并决定继续在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但博士的科研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时常有抓耳挠腮做不出实验结果的时刻,她形容“那一段时间感到又苦又急”,但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吴桐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研究课题,随后在导师的支持下获得了到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进行联合培养的机会,并师从纳米科技的领军人物夏幼南教授。在美国联合培养即将结束时,吴桐获得了在夏教授课题组继续做博士后研究的机会。那段日子里,她日夜兼程,白天于实验室中全神贯注地钻研实验,夜晚则在书桌前奋笔疾书直至深夜,每日睡眠仅三四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师和家人们的鼓励支持及自己的努力下,她出色地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并荣获上海市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按时奔赴佐治亚理工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
吴桐形容自己的身体里就像 “有个开关”,可以对周围的环境做到屏蔽,把情绪收好,专注做眼前做的事。“做博士后时,同学们注意到我隔绝外部环境的能力很强。比如周围大家都在开心地聊天时,我还可以手指不停地敲键盘,不受影响地继续文字撰写工作。”吴桐笑着说到。
提到在美国的日子,吴桐印象最深的是导师对待学术认真严谨,在指导学生上又能因材施教。“导师对科研细节做到了极致钻研,让我学习到很多”吴桐说。此外,导师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的态度也对她影响很大,“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保持自己的步调。”专心做完研究后,她还有时间去漫步欣赏大学校园和城市风光。
为师者,惟匠心以致远
吴桐感激求学路上一直有良师出现,他们对她的学术生涯和自我发展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现在,吴桐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始终坚守育人初心,现在她也想为走科研之路的学生们树立榜样。
吴桐认为,“从一个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家长教育的影响,所以从一个学生身上也可以看到老师的教育影响力。”
2022级研究生陈思宇说 “吴桐老师每次都认真对待我们的询问,并迅速地做出反馈。她提供的不仅是简单的答案,而是详细的解决方案或思维方法。老师还会为我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帮助我们更加专注于科研本身,不被外界因素困扰。”
吴桐和学生们在一起(右六为吴桐)
有一次,陈思宇在准备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过程中,多次实验结果不理想,一些成员出现焦虑情绪,整个组都压力很大。吴桐注意到了这一状况,开会时就与大家分享她自己面对类似状况时的思考过程。陈思宇说:“和老师的谈话舒缓了我们的情绪,对之后的竞赛准备工作帮助很大,现在大家已经获得了多项创新创业大赛奖项。”
2023级博士生张小佩选择了吴桐作为自己的硕士博士导师。“吴桐老师对学生非常用心并且负责。我一开始并不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但吴老师就细致地为我讲解。进组后,老师也非常注意培养我们的学术思维。”张小佩清晰地记得自己做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实验时,需要完成研发天然材料及提取干细胞等一系列繁琐步骤,吴桐并不是把学生当成技术员,要求他们照着步骤去完成,而是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也会相应给予帮助,“不会将知识直接灌输给我们,而是通过必要的指导鼓励我们自己去探索。”张小佩说。
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
来青岛大学任职,吴桐感觉就像是命运的安排。“我从小在北方长大,对北方城市天生有好感,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青岛这座海滨城市。青岛大学国际青年学者崂山论坛又恰好是我第一个参加的面试,这也让我感到冥冥之中早有注定。”
漫长的求学之路再加上多年的科研探索,吴桐已形成适用自己工作的一套工作方式———多核模式,即同时开展多项工作。这种模式帮助吴桐提高效率、优化时间管理。比如做实验时可以同时进行多个课题,统筹规划,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更有利于时间的统筹,使得研究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地推进。现在吴桐也鼓励同学们发觉自己的潜力,保持思维的活跃和创造力。吴桐形容自己“有一股冲劲”,她的这种精力,不仅来源于对科学的热爱,更源于她对挑战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在她的眼中,每一个难题都是一次新的探索机会。她感觉兴趣和不服输的精神是支持科研一直走下去的动力。
一路走来,吴桐深感走上这条科研之路离不开自己的选择。她对自己想要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的思考始终贯穿整个求学生涯。“当我回顾自己的求学和科研生涯,我可以确定的是,我做的,都是我所热爱的。”她认为,生命中肯定都会有遗憾,也会面临诸多选择,但只有经历过,人格才会变得更加完整,才会从中成长。正如她博士毕业论文致谢里写的那样:“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期待未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