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话指出:“我想,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从此,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四个标杆,成为全国教师追求的目标与境界。此后,总书记多次强调“如何做一名好教师”的4点要求。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在“四有”好教师标准之前加了四个动词:坚定、陶冶、涵养、勤修,构成动宾结构,主体是“教师”,指向更加明确。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提出,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于是,全国上下掀起一股贯彻落实的热潮,各级各类课题都设有“弘扬教育家精神”专项指南,大有俊才云蒸,八仙过海,千舟竞发、万马奔腾之势,有人提出,把教育家精神化入校园、融入课堂,贯彻到每一节课的讲授、与学生的每一次谈话、处理每一件事务的过程之中。也有校长雷厉风行:立即选择一位教育家、一本教育专著、一句教育名言、一个教育视角、一项教改措施。凡此,对营造氛围加强引领、统一思想人人参与均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今年8月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正是好风借力、奋力扬帆之时。
如今,我们应该进入贯彻落实教育家精神的理性阶段,循序渐进,不断升华。
第一,学习领悟,准确定位。总书记“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在“四有”好教师的基础上,不断凝练不断完善不断升华的结果,是总书记教师观、名师观的充分体现,是对教师政治意识、思想品格、知识能力、业务水平、学术素养的系统概括,是全体教师人生方向和事业发展的航标和灯塔。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四有好教师也好,教育家精神也好,都是我们心向往之、终生难以企及的高远境界。属于形而上的统摄、引领、指导,高位建构,让我们“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永远在不断行进的路上。
在“弘扬”“贯彻”“践行”三个主题词中,我坚持使用“弘扬”这一概念,因为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追求教育理想、践行教育理念的目标与向往,是具体个体对教育的态度情感、价值取向、职业操守的充分体现。教育家精神既是显性的理论建构,也是一种隐性的情感特质,更是教育者素养、能力、经验与品性的综合表达。
第二,高点定位,循序渐进。弘扬教育家精神,既不能长期停留在动员宣传阶段,又不能不切实际企图一步登天,以为一开口、一迈步,就实践了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报国情怀,“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是国际视野,是我们的底色与渲染,自然要流淌在血液里,镌刻在脑海里。至于“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则是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最高品格与内在追求,必须循序渐进,拾级而上,比如“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就像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样,这是终极目标,我们必须从“一言一行”,到“谨言慎行”,从“方言矩行”到“讷言敏行”,逐步升华到“嘉言懿行”,才能迈向“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境界。
第三,从我做起,始于足下。践行教育家精神,与“四有”好教师、大先生一样,是全国1891万教师共同追求的远大理想与宏伟目标。但为了这个目标与理想,我们必须落地落实,仍然应该强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首先做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做一个尽心尽责的老师,做一个合格称职的老师,做一个充满爱心引领学生的老师,带好一个班,教好一门课,做好一件事,思考一个问题,进而在这个 “贯彻”“践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起点上,跨越层级,奔跑追赶,其中的佼佼者,就可以争做学科育人的先锋、创新发展的榜样、团队引领的标兵,修炼师德修养,增强科研素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实践;提升管理能力,催生教育主张,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只要我们坚持不断修炼,久久为功,既有千帆竞发,又有奋力攀登,就会形成“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的美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