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三个环境”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生态圈

2024-12-20     浏览(83)     (0)

文章阐述了高校实施党建领航工程,构建内外联动全环境育人“生态圈”的方法。学院注重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育人相结合,不断拓展和提升育人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通过分析该文摘要可知,高校通过党建领航工程、实践+、全环境育人新业态等手段,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加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了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质量。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拓宽了教育路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立德是为了树人,树人必须先育德。树什么人?立什么德?如何打造“时时、处处、人人”育人的“生态圈”?是必答的新时代之问。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文史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党建领航工程,深入探索“实践+”育人模式,着力加快构建内外联动全环境育人“生态圈”。

微环境浸润 固铸魂育人之基

“大思政”讲活大道理。牢固树立“大思政课”育人观,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互动,提升育人实效。擦亮师范教育实践育人品牌,形成矩阵式师范实践格局,组建援疆专项志愿支教服务队和师范实践支教队,覆盖新疆喀什两县区和潍坊全部县市区,服务人次达5000余人,实现了师范支教双向互动。先后荣获潍坊市“青春担当好团队”“潍坊学院三下乡优秀团队”等荣誉称号,工作事迹被“山东援疆”“山东教育电视台”等10余家媒体宣传报道。

“小切口”做活大文章。结合学院文史特色,立足潍坊丰厚独特的人文、地理资源,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找到抓手、找准切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到学生实习实训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岳镇海渎文化、海盐文化、和平学文化、潍坊海岱文化研究以及文物发掘与保护等活动,从师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具体事情入手,文化感染力得到释放。同时,开展“潍坊学院诗词大会”“笔墨传情、文化筑梦”硬笔书法大赛、“音传心声、语溢华章”普通话大赛等活动,引领学生健全人格,厚植成人成才根基。

内环境淬炼 拓铸魂育人之器

“专业+”实践,赋能专业育人。充分发挥学院共青团组织优势和特色专业优势,优化“专业+实践”的育人思路,赋能社会实践的长效性、多样性、有效性。以实践赋能专业为导向,结合学院专业设置,先后组建文博馆讲解员、推普宣讲团、旅游推介员和思政宣讲团等四类志愿服务队,参与人次实现在校生全覆盖,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双向赋能。

“专业+”竞赛,打通育人链条。夯实“通识+专业+多元/竞赛”三阶段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专业教育,深入开展学风建设提质增效主题活动,探索以赛代练育人新路径。学院现已形成完善的学科竞赛体系,组建以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为主要成员的学科竞赛指导队伍,以校外中小学为实训场景的训练场地,全方位指导、保障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今年,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共计15人获山东省师范技能大赛、华文杯等学科竞赛奖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旅游行业专项技能竞赛中实现新突破。

外环境联动 强铸魂育人之核

校内校外,探索全环境育人新载体。载体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入脑入心的基础支撑。学院以红色故事为主线,以鲁喀专项志愿支教实践为载体,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宣讲。服务队将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奋斗之音,切实发挥实践育人成效。2024年,学院服务西部、服务基层学生人数实现翻番,共计25人,连续两年被评为“西部计划优秀组织单位”,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凸显。

线上线下,构建全环境育人新业态。内外联动多维覆盖,积极推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结合”,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大思政”育人体系,挖掘红色资源、文史资源,积极开拓校外志愿服务活动基地、社会公益实践基地、就业实习基地。当前,文史学院以就业为抓手,与企业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才培养合作,先后与1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实习联合培养工作,学生业务能力得到极大提高,202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优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多渠道畅通家校交流平台,家校联络群实现全覆盖,针对特殊群体学生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心理问题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问题发生率明显降低,家校协同育人质效凸显。(郭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