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取得新突破,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智”伴远航“仪”路同行——船用燃料油稳定性检测与智能诊断系统》喜获国家级金奖,该项目由我校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不同专业的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由贾风光、孙洪源、王华奇、于福临和于利民等多位教师共同指导,致力于解决船用燃料油稳定性检测难题,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诊断系统,实现了对燃料油稳定性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诊断,为降低船舶故障率、提高船舶航行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提供了有力支持。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金牌团队”,听听他们的故事,与他们一同回顾那段充满挑战与荣耀的青春征程。
“知识要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作用”
项目起步于实习期间跟船上“老轨”交流探讨,“在与船员的交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低品质的船用燃料油频繁引发船舶发动机故障,进而造成航行安全事故不断。我们想如果能用自己所学设计一款船用燃料油稳定性智能诊断系统,就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也能学以致用”。项目负责人马钰骁在回顾项目初期选题时说道。他与周西光、高薪竹、李晓荣、武广锐等对船用燃料稳定性研究饶有兴趣的同学们一拍即合,在得到老师们的认可和鼓励后,马钰骁带领团队开始了通往挑战杯的前行之路。
起步于行业需求,聚焦在实际问题。这个团队立足国家所需、行业所盼,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科研问题,从科学研究中寻找解决方法。用“有实际意义”的科研展现交院青年学子“交通报国强国有我”的情怀与追求。
“过程很苦,但坚持很酷”
“在项目攻坚阶段,团队成员日夜奋战,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实验室也成了大家每天必约的‘打卡地’,除了上课,其余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在实验室吃住,在实验室里通宵,共同克服各种难题。”整个准备过程紧张又焦灼,团队成员们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红外光传感器始终无法达到预期要求,第二个是我负责的系统核心算法,由于技术难度高,在多次尝试后仍未达到预期效果。连连碰壁让团队陷入了困境,也让我深受挫败。”团队成员周西光回忆起比赛准备过程感慨万千。进退维谷之际,团队成员们并没有气馁,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一次次推翻假设,一次次优化方案,最终攻克了沥青质解聚及再聚集机理研究难题,也突破了算法的技术瓶颈。
在科研的征途中,每一个数据的获取,每一份报告的撰写,都凝聚着他们无尽的心血与汗水。正是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铸就了他们披荆斩棘的勇气和智慧。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用科学的钥匙打开了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大门。每一次实验的突破,都是他们智慧火花的碰撞,更是他们团队协作精神的最好诠释。
“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
在决赛现场,他们最终收获梦想的果实。团队成员高薪竹回忆道,“我们提前来到了西安,熟悉当地的气候与环境,然后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路演、答辩等比赛环节。”在比赛现场,大家从容演示“船用燃料油稳定性检测与智能诊断系统”的交院方案,为故事的结尾画上圆满句号。“同学们,金奖!”当接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整个团队欢呼雀跃,大家内心的喜悦与激动久久不能平息……一千多个日夜的不懈努力,最终让梦想在“挑战杯”的路上开出了绚丽之花。
同时,他们研发的船用燃料油稳定性检测仪成功通过了中国船级社认可的第三方权威机构的鉴定。研发的智能诊断系统不仅在实验室中表现出色,还在航运企业和燃料油加油站进行了成功应用,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并与三家行业企业达成合作。项目团队已授权多项核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鉴于团队在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中的优异表现,2024年项目团队被共青团中央评选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科创团队”。
“良师益友,是最宝贵的财富”
历尽千帆后,回首来时路。团队同学们感激始终坚持不懈、上下求索的自己,更深知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学院和指导老师们的帮助。“整个比赛过程,老师的悉心指导,同学们的相互鼓励,是我们在备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良药’”。队长马钰骁说道。在备赛过程中,贾风光老师与团队成员几乎形影不离,日复一日地并肩作战。学校为项目团队邀请行业专家,历经了70多次的精心雕琢与指导,路演材料更是经历了多达108轮的反复修订,累积的修改文件量达到了100GB。此外,他们还仔细梳理了150多个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了1000多次的模拟路演。从答辩时的服装搭配到举止礼仪的严格训练,从路演讲稿的字斟句酌到演讲技巧的深入磨砺……项目团队的视线从未离开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力求精益求精。
回首往事,轻舟已过万重山;展望未来,前路漫漫亦灿灿。比赛虽然结束,但科研永不落幕,他们也将带着这份荣誉和期待,继续发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拼搏精神,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推动航运业的绿色发展添砖加瓦,以青春智慧服务交通强国建设,用青春力量书写“交通报国强国有我”的热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