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滨州医学院 - 《滨州医学院报》

提升思政引领力 谱写铸魂育人新篇章

2024-12-10     浏览(42)     (0)

该文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阐述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并强调了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六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应坚守立德树人初心,铸魂育人使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奋斗精神,强化思想领航,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夙愿,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关键任务。深刻回答了我们要建成“什么样的教育强国”这一重大问题,为我们深刻领悟教育强国的本质要求、正确认识和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深刻认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是一幅方向明确、结构清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教育强国画卷,为我们全面系统协调推进各项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思政引领力是灵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前提。

人才竞争力是关键。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实现其他方面目标的核心资源。人才竞争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力是根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科技支撑力为民生保障力和社会协同力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民生保障力是目标。强大的民生保障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发挥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性作用。民生保障力受益于思政引领力和科技支撑力,同时促进社会协同力。

社会协同力是机制。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汇聚全社会各主体力量,共同奏响教育强国事业的“协奏曲”。

国际影响力是结果。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它是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和社会协同力的外在表现,其作用是展示教育强国的国际形象,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上这六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共同构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育强国科学内涵。

守立德树人初心,担铸魂育人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用“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来强调教育工作不忘初心、抱定宗旨、抓住根本的重要性。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浇花浇根般做好塑造灵魂工程,真正做到铸魂育人。

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生的航标,是指引人们前进的动力。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我们要始终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继承者。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要求我们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鲜明底色,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

加强品德修养。品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它需要持续的涵养和砥砺。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培养学生品德的摇篮。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不仅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培养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更多具有更强大的责任感、更坚定的意志力,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的时代新人做出不平凡的社会贡献。我们要教育学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以奋斗的姿态,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篇章。

强化思想领航,擦亮思政育人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新时代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坚持政治性这一根本属性。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传授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面对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意识形态领域新态势,我们必须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

要筑牢思政课建设的力量根基。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底蕴的丰厚土壤,它蕴含的道德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也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为思政课堂输送精神滋养,同时赋予课程鲜明的中国特色。革命文化作为思政课的底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历程中形成的文化总和。它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奋进力量和红色文化资源。思政课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通过讲好革命故事、用好革命遗址,激活革命精神力量,强化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思政课底气的来源,它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追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思政课的现实关怀性和社会实践性。同时,运用文化资源和新媒体技术,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要大力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采用有效且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应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通过构建平等交流、合作协商的学习共同体,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体意识,使他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实现全面成长。高水平的教学方法还需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实践案例更加真实可感。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刻把握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深化教学改革,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