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智慧的摇篮,知识的殿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
“我心目中的图书馆,是集藏书、文献借阅、沟通交流、文化传承、休息休闲于一体的。”图书馆党委书记马晓静说。“我心目中的图书馆,她应该是个知识载体、是知识宝藏,同时又是文化交流的场所。”图书馆馆长李恒说。
河南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12年,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积淀。她曾伴随河大数易其名,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她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初兴,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图书馆事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河南大学图书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古籍保护、科技查新、智慧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图书馆党委不断深化“服务立馆、学术兴馆、开放办馆、文化强馆”的理念与实践,以“办师生满意的图书馆”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奋力打开了图书馆事业发展新局面。
温馨+温暖 从细节出发
在每年的考研季与考试周,图书馆里总会上演着一幕幕令人动容的奋斗场景。每一个角落,每一级楼梯间,都回荡着河大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那是他们追梦路上的坚定步伐。然而,随着季节的更迭,渐凉的天气悄然降临,以及在公共空间的读书声可能会影响到更多的师生专心阅览。马晓静看到这个情况以后,立即召开会议,商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经过讨论,最终在金明校区的图书馆专门开设读书室,提供给有需求的学生。如今,金明校区的图书馆读书室总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它见证了河大学子们追梦路上的坚韧与执着,也记录了图书馆以“办师生满意的图书馆”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
“我们在每个图书馆都设有专人值守的总服务台,每个楼层都有意见箱。师生们可以将改进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最近临近考研,学生们反映图书馆开放时间较短。得知此消息后,我们立即进行开放时间上的调整,提前到七点开门,推迟到十点半关门,这样可以满足师生的需求。”李恒说到。
图书馆牢牢把握为师生员工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精准定位,从各个角度完善服务设施、合理规划布局。走进图书馆大门,智慧图书馆数据墙让读者第一时间获取图书馆实时的空间利用、借阅排行榜、新书推荐等信息;安防严格、出入便捷的门禁系统在绿萝环绕下画屏掩映;原木色高脚椅沿中厅环廊一字排开,读者在不经意的抬头一瞥就能遇见蔚蓝的天空。阅览桌配备的电源和台灯,用暖暖一束光化解读者手机、电脑没电带来的尴尬和不便;配备会议平板、传屏器的研讨间已然成为全校师生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培训、社团活动的理想空间。座位管理系统实现馆内空间的科学使用;无线网络全覆盖让读者在馆内任何地点都能便捷访问图书馆文献资源;瀑布流电子图书借阅机颜值爆表,形成图书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AI馆员通过智能问答人机对话的方式提供统一的智能服务。新建的读者服务台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新购置免费净水机解决读者在馆期间的饮水需要。诸如此类,图书馆的每一次完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只为读者学习体验更加舒适、学习环境更加温馨。
提升+助力 制定“六个一”方案
2024年是河南大学“创新发展年”,为推进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双一流”“双航母”的建设,图书馆深入思考应“摒弃什么”“继承什么”“敢试哪些”,通过“六个一”方案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拓宽服务面向,提升服务水平,为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提供深层次学科服务。
“六个一是:一系列学习、一场讲座、一轮讨论、一批调研、一次建言献策、一次分享。从内部讨论到‘请进来’再到‘走出去’,图书馆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凝聚合力,奋力开创图书馆事业发展新局面。”马晓静说。
2014年,河南大学获批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为社会提供查收、查引、查重和查新业务,同时开展学科评价、专利信息服务等工作。2020年获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开展知识产权相关研究与服务工作,为知识产权日常管理、重大事务、重大决策提供服务支撑。近年来,图书馆每年为学校及部分学科编制ESI学科排名报告、ESI学科院系贡献度报告、论文产出能力及学术影响力分析报告、学科发展现状分析报告、专利分析报告等,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2022年,图书馆更换了门户网站,实现了纸电资源统一检索,提高了文献检索的便利性,增加了学科分馆,及时通报学科发展动态信息。
继承+传承 共绘文化新篇
河南大学图书馆充分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服务,谱写图书馆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新篇章。
积极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号召,积极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不定期举办主题书展、读书征文、专家报告会、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近两年,图书馆相继推出《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阅读推广系列活动、“踔厉奋发正青春·笃行不怠向未来”主题诵读大赛、河南大学图书馆馆训及卡通形象征集活动、名家讲座、“一封家书,纸短情长”书信征文大赛、“纸书阅读挑战2小时”、“沉浸式阅读体验之美”、“红色档案文献展”等系列活动。新生季的“带你逛逛图书馆”活动拉近了图书馆与新生的距离,激发每一位新同学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热情。毕业季的《河南大学阅读报告》《河南大学读者个人年度阅读报告》《毕业生阅读报告》记录读者美好又难忘的阅读记忆和阅读足迹。心愿墙、毕业生打卡地让每一位学子带着母校的祝福用勤学、励志、笃行再出发。2024年,“文化自信匠心传承”为主题的古籍技艺体验活动受到两地三校区读者的追捧。体验活动不仅包括传统雕版刷印、木活字刷印、线装书装订、木版年画刷印、碑石传拓等,还别出心裁推出图书馆不同阶段的富有特色和历史意义的12枚印章。
图书馆在服务于广大师生学习、教学和科研的同时,积累了20.51万册线装古籍,收藏有一批书法字画、金石拓片、文书地契、红色文献等特种文献。其中馆藏古籍21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它们多为珍本、孤本、稿本、钞本,是河南大学璀璨的明珠。2008年河南大学图书馆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4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古籍保护先进单位”。
“为了进一步增进河大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增强对古籍的了解,让古籍活起来、走出去,我们专门设立‘珍藏室开放日’,广大师生可以提前预约,到馆后再由老师进行详细讲解。”马晓静介绍道。师生们通过亲身参与和互动体验,了解古籍生产的历史背景、实践操作和文化内涵,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走出去、活起来。
阅读+科技 共筑美好未来
“图书馆不单是传统的书籍借阅场所,更是一个融合了数字化技术和创新服务的知识中心。在这里,师生们可以借阅书籍、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和讲座。图书馆将成为你学习、研讨和学术交流的场所。”李恒说。
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知识宝库,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图书馆提倡开明、民主、法治、规范的管理机制,有效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让馆员主动参与管理;图书馆提倡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教育,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定不移推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图书馆提倡家文化,提倡人人都是主人翁,努力打造和睦、互助、共进的工作氛围。今后,图书馆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建成高质量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高水平的综合服务体系、深度发展的情报分析体系和全方位的文化育人体系,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自身打造一流高校图书馆谱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