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瑞,这位名字里就蕴含着智慧的老教授,总能在人群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那是一种由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与淡然。虽然他的头发已略显斑白,但那双眼睛却如同星空中最亮的星,闪烁着对学术无尽的热爱与追求。
一场讲座打开走进非遗的大门
我认识孙教授,缘自入学后的第一次讲座。孙保瑞教授的登场令人难忘,当他步上讲台的那一刻,整个礼堂瞬间安静下来,连窗外的风也仿佛停止了脚步,似乎想要驻足聆听。孙教授没有急于开始,而是先露出了一个温暖的微笑,那微笑仿佛蕴含着某种无形的力量,瞬间拉近了我们与他的距离。随即,他用幽默而风趣的语言,开始讲述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经历。从岩画到烙画,二十多年来,他在伏牛山间探索,为我们展现了南阳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讲座中,孙教授娓娓道来伏牛山周边早期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我仿佛真的看到了陶片上的精美纹饰,感受到了石斧的匠心独具,遐想着陶纺轮的应用。这场讲座不仅为我们打开了非遗文化的大门,也让我深切感受到孙教授对南阳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随着讲座的结束,礼堂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孙教授站在讲台上,微笑着鞠躬致谢,他的神情依旧平静且温和。讲座内容虽然简短,却充满了力量与温情。那一刻,我意识到,这场讲座不仅让我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也让我感受到了孙教授对学生的关怀与鼓励,以及他对文化传承的无限热情。
流连忘返重新认识非遗
听完讲座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开始深入探索孙教授的研究成果。首先吸引我的是他对岩画的研究,特别是讲座中展示的珍贵岩画拓片。他向我们详细讲解了岩画的组合规律,还提到了在南召杏花山猿人遗址附近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阿舍利手斧”,这一发现为中国史前文明的研究带来了重要突破,也让我对孙教授的科研成就更加肃然起敬。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联系到孙教授,并请求到他的工作室,希望能够一睹“历史痕迹”的风采。孙教授欣然接受了我们的请求。到达他的工作室,我们便看到堆满的尚未整理的岩画拓片,他向我们介绍了这些是他退休后深入伏牛山区一年来的研究成果,这些珍贵资料为南阳早期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在节假日带领学生深入山间考察写生,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孙教授不仅在岩画领域有着显著成就,作为一位学者型艺术家以及西画家,他还在南阳烙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作出了卓越贡献。“以火为笔,绘就丹青”,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散发着无穷魅力。作为中国烙画协会的顾问,孙教授多年来致力于降低烙画的制作成本,让这门艺术重新回归寻常百姓家。他与科研团队共同发明了“快速烙画器”,大幅提高了烙画的生产效率。此项发明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让我对他的创新精神深感钦佩。
此外,孙教授还与团队研发了“冰火烙画”的新工艺,并在北京宋庄第五届艺术节上展出。他们使用喷火枪代替传统的火笔,结合冰块与火焰交替创作。冰与火的交融,在那块椴木三合木板上发生了强烈的共鸣。瞬息变化的温度,让他们与其他材料一起撕裂着画板,产生了最原始的混沌之美。这种新颖的技法不仅为传统烙画注入了现代活力,还让烙画重新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引发了广泛关注。
以典型为榜样勇攀未知的高峰
走出孙教授的工作室,一种对学术的敬畏与热爱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仰望天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我深知,正是因为有孙保瑞教授这样的杰出学者和导师,才让我们能够无畏地探索未知,攀登学术的高峰。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更是一位永远值得敬佩和学习的楷模。孙教授的学识、智慧与人格魅力将会一直影响着我,激励着我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