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中医药大学 - 《上海中医大报》

落花而生
助力健康

作者:王丽莉    
2024-12-15    

花生原产于南美洲一带,自明代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花生不但可以食用,还具有药用价值。又因其长于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民间称其为“长生果”“万寿果”“千岁子”。

花生营养丰富

与其他食物相比,花生脂肪含量较高,是大豆的2倍、鸡蛋的5倍。榨取的花生油中约有80%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油酸占53%~72%、亚油酸占13%~26%。亚油酸可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促进生长发育,对预防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性白内障等均有显著功效。

花生的蛋白质含量也较高,是小麦的2倍、大米的3倍、牛奶的7倍,营养价值与动物蛋白质相近,因此又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同时,花生所含蛋白质的消化率高达90%,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其中含有10多种人体所需氨基酸,如赖氨酸可提高儿童智力,谷氨酸和天冬氨酸能促进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力。

花生中所含维生素中,维生素E最多,其次为维生素B1、B2和B6等。天然维生素E能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此外,花生中的脂溶性维生素K、卵磷脂和脑磷脂均可延缓大脑功能衰退,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花生中含有近30种无机矿物质,其中钙、磷、铁等矿物质含量比猪肉、鸡肉等动物性食物更高。

花生中还富含白藜芦醇、β-谷固醇等植物固醇。白藜芦醇是一种生物活性很强的天然多酚有机化合物,不仅能抗菌、抗炎、抗过敏、抗血栓,还有明显的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对冠心病、高脂血症有一定防治效果,并可抑制肿瘤形成。β-谷固醇是生理活性很强的肿瘤类疾病天然预防剂,具有阻断致癌物诱发癌细胞形成的功能。花生中所含的儿茶素也对人体有很强的抗衰老作用。

花生仁“润”

明代《本草纲目》记载,花生“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补气,清咽止痒”,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说花生“味甘气香,能健脾胃,饮食难消运者宜之”。

中医认为,花生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具有健脾养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利尿止血等功效,适用于治疗营养不良、脾胃失调、贫血、咳嗽痰喘、肠燥便秘、乳汁缺乏等症。

《杏林医学》记载花生(去嘴尖)文火煎汤调服可治疗久咳、秋燥及小儿百日咳;《食疗粥谱》提到脾胃失调、营养不良者可用花生30克、糯米60克、大枣30克,加冰糖少许,煮粥食用;《陆川本草》建议用花生90克和猪蹄1只炖服,治疗产后缺乳。

花生衣“补”

花生衣又称“花生皮”,指覆于花生仁表面的那层红色(或棕色)种皮,富含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花生衣是现代被收进药典的新药,作为药用始见于《全国中草药汇编》,目前被应用在益血生胶囊、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和血宁糖浆等中成药中。

中医认为,花生衣味甘、微苦、涩,性平,归肺、脾、肝经,能补脾胃之气,有养血、止血、散瘀、消肿、生发、乌发的作用。其中以棕红色花生衣养血、补血的效果最佳,食用方法以煮食为宜。

现代医学认为,花生衣能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增加血小板含量,改善血小板质量和凝血因子缺陷,加强毛细血管收缩功能,促进骨髓造血,临床常用于血友病、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各种出血的辅助治疗。

花生叶“助眠”

除了花生和花生衣能用于食疗保健,长期临床研究发现,花生叶也有一定药用价值,具有镇静安眠的作用。花生叶“昼开夜合”的生物特性与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昼夜作息规律相合,含有一些天然安神成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助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