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温州大学 - 《温州大学报》

双 金!
———温州大学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上创历史新高

作者:学生记者:庞悦 董珂睿 施薇    
2024-11-30     浏览(234)     (0)



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于10月如期举行。温州大学在此次团体大赛中表现优异,共有8个项目入围国赛网评阶段,2个项目进入总决赛现场。其中项目《“渔”乐无穷———中国高质量渔具领跑者》斩获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业组金奖,《春蚕破茧———赋能特殊人群新质就业的孵化平台》斩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公益组金奖。我校金牌数量创历史新高,也是首次在高教主赛道斩获金奖,金牌总数并列全省本科院校第四,实现了这一大学生顶尖赛事的重大突破。

洞察市场 突破创新

《“渔”乐无穷———中国高质量渔具领跑者》项目如同璀璨星辰,独树一帜,以其非凡的创意与卓越的执行力,引领着行业的新风尚。项目主要负责人何宇迪同学从技术和商业模式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项目如何在国赛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面对项目发展难题时,团队巧妙运用线上网络平台和各种国内外展会,将产品推向更广阔市场,实现进一步发展。在国赛舞台上面对众多优秀的项目,团队成员们充分发挥温大青年的创业精神,加强团队凝聚力,展现出敏锐的商业嗅觉与独到的策略眼光,使项目不断发展完善,开拓了广阔深远的前景。

创新能力如破晓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市场洞察力则似深海之锚,精准定位未来的航向。“《‘渔’乐无穷》项目成功摘金的关键是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洞察力。”项目指导老师方嘉奇向记者阐述了这次摘金的“秘诀”。在创新方面,团队大胆使用新兴技术,突破了传统销售模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同时,团队敏锐地捕捉行业痛点,制定了针对国内外市场的精准战略,展现了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在指导过程中,方老师不仅为团队对接了技术专家资源,还协助学生在市场调研、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学习,帮助他们克服了技术与市场的挑战。方嘉奇老师为今后项目的发展指点“迷津”,他说:“项目荣获国家级金奖的背后是学生团队,学校等多方努力的结果,而激发学生潜力,推动跨学科合作和关注项目长远发展则是成功的关键要素。未来团队需要从技术、品牌、国际化及管理等方面持续提升,尤其要结合VR、AI等新技术,深化品牌建设,并拓展国际市场。”

公益帮扶 “盲”而不“茫”

近年来,我国残障群体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就业水平低、就业质量差、就业歧视等问题。这一状况不仅限制了特殊人群发挥个人技能和潜力的机会,也影响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春蚕破茧———赋能特殊人群新质就业的孵化平台》项目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开始了对特殊人群实现“真正就业”的公益帮助之路。“我们的项目能够为特殊人群提供一个平等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为社会的多元化作出贡献。”项目核心成员方婷介绍道。“盲”而不“茫”,心怀阳光,步伐坚定向前。《春蚕破茧》项目斩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公益组金奖并受到评委一致好评的根本原因是该项目通过全过程一体化闭环模式,涵盖励志宣讲、技能培训、生涯指导、岗位分析、岗位创建、就业推荐及后期保障,为特殊人群建档、挖潜、跟踪服务,助其精准就业,实现生命价值。

《春蚕破茧》项目指导老师彭小媚老师向记者讲述项目创始人的故事。项目创始人是一名视障人士,在校期间开展系列励志宣讲,促使更多特殊人群明确使命志向,可是在求职的道路上仍然受挫了。但他始终相信“盲,只是不便,并非不幸”,“我曾淋过雨,所以我想为同命人撑一把伞”,所以他不断思考如何为千千万万和他一样的同命人去寻找人生的更多可能。团队成员们在真正地参与社会实践,投身公益活动,切身体会到这项公益活动带来的社会层面的积极影响之后,带着这一初心使命,将项目坚持做到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业大赛的舞台,并通过增加帮扶对象、增设服务模块、扩大覆盖范围三个方向将帮扶模式复制推广到更多的地区,使更多特殊人群受益。

温州大学在这次大赛的成功与突破离不开学校方面的高度重视,这为项目团队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保障。这样的成绩不仅彰显了温州大学师生敢于创新的美好品质和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为接下来的赛事打了一剂强心针,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彰显了独属于温州大学的风采。相信温州大学在未来的赛事中能够再创佳绩,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