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矿业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报》

与自己共处

作者:公共管理学院  曾琳    
2024-11-15     浏览(43)     (0)

公共管理学院曾琳认为,大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常常受到多方面的压力,被禁锢在象牙塔里感到不安和迷茫。在面对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时,应该保持独处并努力寻求自我表达和提升全方位能力,以便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奋斗。

打开朋友圈,即使是清北复交的“天之骄子”,也会在被大学与高中间急速转变的学习生活方式所困扰,不免生出“回高三休息休息”的呐喊。每个人在大学这最后一座象牙塔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被保护,也有被禁锢。被头顶上悬着的志愿时长、学分、绩点、素质分……所禁锢。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大学中“一山还有一山拦”的来源。

于此,还有着“i人e人”等性格差异影响,“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当内向者坚持做我之时,不善言辞,不予表达,害怕出众,或许也成为众多“我们”无法适应大学需要自己争取机会、无法进入社会式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因。

内耗更是我们的常态,内耗于比较式的生活,我们常常难于认同比较的自发性,我们不自觉地与周围的每个人比较,也许是观察一下朋友是否有学习,往远了讲也许是与同辈人比较成绩、学习、奖学金,并在不断的对比内耗中加深焦虑情绪,难以接受自己的渺小。

这种焦虑心理是无法忽视的,只要我们对个人发展抱有期望,只要我们身处需要“个人”生存的社会中,就无法放下45度的人生,也脱不掉长衫,便必须直面焦虑。无孔不入的社交媒体信息定义着“大学生活”的固定程式,规训着我们的习惯,并不断提高我们获得快乐的感官阈值与心理阈值。越是如此,我们越要学会独处,静静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社会的窠臼中挣扎重生。如凤凰般,浴火,重生。

当我们脱下保护罩,进入社会中,个人的全方位能力都需要被审视时,“高不成低不就”是暂时的姿态,不是长久的选择,执拗过后,请相信总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人生的节奏,不退缩,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即使再微小,终有一天,会有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会有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夜里流过的每一滴泪,终会变成沙漠里的甘霖。

(公共管理学院 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