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迷蒙,风微凉,灯火寻常。我依然记不得,这是第几次来到镜湖边。望着波澜不惊的湖面,听着此起彼伏的虫鸣。纵使没有阳光照耀下的波光粼粼,也没有成双于湖上觅食的黑天鹅,我仍然喜欢来到这个地方。
可以清晰地望见那座庄重,而又古老的门——焦作路矿学堂。
我不敢靠近它,轻抚它。他就像《爱莲说》中“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莲花,令人敬重。115年,这座大门,不仅见证了新中国在一片断壁残垣中向死而生,也见证了新中国在崭新的蔚蓝天空下披荆斩棘。这一砖一瓦间,嵌入了多少为祖国矿业发展而贡献生命的灵魂?这一涂一粉面,见证了多少炮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战场?老师们说,矿大的发展是曲折的,也是充满机遇的。可是她以“中国”二字为名首,是否也反映了中国的兴衰起落?我的学校,我的矿大,他跟随着祖国,一步一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土地革命、工业化、扫黑除恶、全面小康、现代化,乃致未来。
可是对我们来说,我们不仅是矿大人,也是中国人;不仅是新节点上的矿大新生,也是新时代成长的中国青年。
我们的新中国已走过75载辉煌岁月,我们也陪伴祖国走过18年铮铮历程。而在这18年之前,有多少故事是我们不曾知道的,我们虽然知晓他们的名字,却难以领略他们的光荣。他们的尸骨埋葬于这中华大地,他们的灵魂也随着满腔热血洒满人间:他们看不见这盛世中华,可他们却铸就了这“山河无恙,太平恒常”的共和国。
幸运的是,我们正值青春,也来到了与他们一样的年纪。我们也将爱他们所爱的人间,愿他们所愿的永远。
那一年,我们的生命与先烈们的漫漫长路交接,此路绵长而已无荆棘。向前走,我们听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应运而生;我们看到了扫黑除恶行动的快速响应;我们闻到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后的贫困地区人民手中的稻花香。
这是否如了他们的愿?
这时,我的目光从那个大门上移开,转而定格在灯火通明的图书馆。不得而知,有多少人在那座大楼中,为自身前程而奋斗,为贡献社会而不屈?他们已经在这康庄大道上前行数里,书写着先辈未曾书写的诗篇。他们是什么人?我又是什么人?
我不免惭愧,沉默着转身离去。可这惭愧只能是象牙塔般空中楼阁的存在,不能使我引吭高歌。我既已登上这条道路,便应当前进,直至生命之花凋零,直至下一代的我们重新踏上这道路。下一代的他们,会是什么人呢?他们也许是矿大人,也许不是,但他们都是如了我们的愿的继承者。
夜深了,走着走着,天就会亮了。
(作者:化工学院 马瑞,此文获得我校“我和祖国共成长”主题征文比赛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