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 - 《四川加油报》

安全应知应会(三)

2024-12-16     浏览(100)     (0)

基本理论(事故致因理论)(二)

4.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1961年,吉布森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进一步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甚至造成伤亡,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基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可以采用屏蔽防护系统加以控制,从而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或降低作用于人体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当量值。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揭示了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拓展了事故致因理论的适用范围,明确了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制定风险防控措施以及本质安全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5.轨迹交叉理论

20世纪80年代,约翰逊和斯奇巴提出轨迹交叉理论,认为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联系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轨迹)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接触(交叉),伤害事故就会发生,且物的不安全状态对事故发生的作用更大。在多数情况下,由于管理不善,使工人缺乏教育训练、机械设备缺乏维护检修、安全装置不完备等,导致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轨迹交叉理论强调了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并且提出人的不安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受到管理因素的影响,是事故致因理论发展的又一大进步。

6.现代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和亚当斯以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及与工作有关的因素,根本原因是管理的缺陷。亚当斯对现场失误的背后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及生产作业中的不安全状态等现场失误,是由于企业领导者及事故预防工作人员的管理失误造成的。

现代因果连锁理论是在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强调了事故发生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管理失误的表现。预防事故的发生需要从管理入手,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才能够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7.本质安全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于安全生产有了本质安全的认识,其方法论是力求安全的超前性、防御性,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故障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本质安全主要包括设计创新和科技创新两个层面,设计创新主要体现在设计思路的变化和产品更新换代上,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

本质安全既是事故致因理论的升华,又是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它强调先进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在保障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从控制导致事故的根源入手,提出防范事故发生的技术途径与方法,对于从根本上发现和消除事故,防止误操作及设备故障可能发生的伤害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