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黄淮学院 - 《黄淮学院报》

人性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作者:文化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  2305B  麻景雯    
2024-11-30     浏览(333)     (0)

芥川的小说《罗生门》揭示了人性的自私、贪婪、丑陋和猥琐,同时也反观出他对人性善的向往和追求。主人公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面对生存选择,纠结苦闷。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示了恶劣的人性,但同时也强调了悲悯之心和援手的重要性。作者提醒我们,虽然人性有恶的一面,但我们应该感谢国家提供的优渥物质生活条件,以避免走投无路暴露原始动物本性。

芥川的小说,因探求人性,而揭露人性之恶。但并非为揭露而揭露,实则折射出他对人性善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诚如史铁生所言:“那些拿死说来说去的人们,不过是在渴望爱。”《罗生门》围绕“人性”这一命题铺陈笔墨,写尽了人性的自私、贪婪、丑陋、猥琐……是否也反观出芥川内心在祈求救世主终结“人吃人”这一恶性循环。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一个数年接连遭遇地震、台风、大火和饥荒的年代。社会治安混乱,强盗横生,底层百姓贫困交加,朝不保夕。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主家辞退的仆从,走投无路,淋着细雨来到了罗生门前。罗生门,顾名思义,它是京城一个类似城门的地方,面对着一条繁华大道。它本应该是一个能够为贵族阶层提供体面避雨场所的地方,但因为江河日下的社会经济状况,罗生门年久失修,荒凉颓败,沦为狐狸、强盗以及无主死尸的阴森场所。

饥寒交迫的主人公纠结苦闷,到底是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偷窃,做不仁不义之事,还是自杀,一走了之。无意间走进罗生门,碰巧看到一位老妪正在拔死人的头发,认为其实在是卑劣和无耻,侧隐之心驱使他质问斥责老妪,却得知死者生前是个缺乏道德感的商人———把蛇肉晒死了当鱼干卖到兵营里。而老妪这么做也不过是为了卖些假发解决自身温饱。

这种环环相扣的恶劣行径使主人公心中的天平倒向了“恶”。老妪的话更是给主人公打了强心剂。故事的最后,家仆倚仗先天性优势剥光了老妪的衣服,把老妪一脚踹到尸体上,腋下夹着老妪的衣服走下楼梯,消失在黑暗中。

“家丁的下落,更无人知晓。”开放式结局耐人寻味的同时又引人深思———是否会有下一个生还者亦或是幸存者像家仆对待老妪那样挟持,偷盗他的财物甚至于结束他的生命?是否会有性善者教家仆改过自新,从头做人?荀子言“人性本恶”,利已主义不可取,终将害人害已,适得其反。应对他人常怀悲悯之心,困厄时施以援手,而非做冷漠的看客,冷眼旁观,甚至落井下石。

“人性的自私与丑恶,是人类罪恶的根源;如果人们仿效罪恶,鼓励罪恶,这个世界就充满了罪恶,以致罪恶滔天。因此,作者的寓意是既不能仿效恶,也不能以恶对恶。”而我们在对人性感到悲观的同时,也要感谢我们的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人性披上了一层体面的外衣,使我们不至于走投无路而暴露原始的动物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