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研究院高站位谋划“科技创新高地、科研人才高地、成果转化高地”战略定位,强化创新主体作用,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深化创新成果应用,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加快突破发展瓶颈制约,以当好油田科研板块“领头羊”的担当,推动油田实现更有根基、更有内涵、更有底蕴的高质量发展。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按照“精准把握油田态势、科学优化方案部署”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创新主体作用,持续提高科研项目立项的前瞻性、指导性和科学性。
非常规油气方面,以高质量发展、提产降本和打磨工程工艺技术为目标,深化基础研究提产能,以稳为主、稳中求进推动页岩油规模增储和效益开发;常规油气方面,聚焦深凹带富油区精细挖潜,不断推动规模优质储量发现;强化三新领域预探,不断开辟新的增储阵地;开发部署方面,围绕滚动建产、水驱开发、三次采油主战场,做实井位论证和方案优化,提高可动用储量,精准挖潜剩余油,提升中低渗油藏采收率;CCUS 研发方面,锚定“建设华东地区百万吨级CCUS 示范工程”目标,攻关完善具有小断块油藏特点的二氧化碳驱埋系列技术,在现有的难动用储量早期注气、中高含水油藏水气交替等技术基础上持续攻关,为中长期碳封存技术奠定基础。
“十四五”期间,研究院共攻关各类科研项目214项,其中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2项,集团公司级科研项目 20 项,油田级科研项目58项;科研项目获集团公司二、三等奖 4 项,油田一、二、三等奖 32项;技术成果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地球物理协会二等奖1项,省级协会二等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41项,授权专利9项,软著4项。
打造科研人才高地
树牢“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创新实施“骐骥计划”,着力培养一支站在科研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专业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
实施“腾高工程”,着力培养青年骨干人才。持续实施青年人才“导师制”“青蓝计划”培养,建立学习成果分享机制和专家、合作院校专题授课机制,把承担重要科研项目、急难险重任务作为锻炼培养人才的“主战场”。实施“腾远工程”,着力锻造中流砥柱人才。以油田“基础研究十年行动”为抓手,调整构建“三中心、两科室”,深入开展实验设计、前瞻领域攻关,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成效,建立轮岗交流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机制,不断提升资深专家、年轻干部的履职能力。实施“腾霄工程”,着力培育战略
领军人才。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加大企校联合攻关,推行科研“试错”机制,鼓励大胆探索,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在科研攻关、生产创效、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研究院拥有江苏省“333”工程、扬州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扬州市劳动模范、中石化孙越崎青年科技人才、中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油田科技创新人才等高层次人才14人次。“十四五”期间,研究院青年获中石化青年岗位能手 2人、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 1 人、扬州市最美巾帼发明者1人、油田技术能手2人等荣誉称号,40余人在各类竞赛中获油田级及以上奖项。
打造成果转化高地
持续开展先导课题研究,钻研新领域新技术,同时不忘挖掘老成果老思路,开展适配性研究,依托高层级科研课题,对油田勘探开发主业的重点领域进行技术突破。
加强现有成熟技术总结挖潜,在新区和老区加大成熟技术使用力度,并在域外勘探开发中加以应用,进一步发挥实践对认知的验证与促进作用;加大专利、专有技术推广使用力度,重点拓展研究院现有已授权的 15 项专利、18 项专有技术在全油田的推广使用,并在油田的对外合作中进一步的进行完善;加快新技术迭代升级,由二氧化碳气驱开发技术延伸至碳埋存和利用技术,由致密油开发技术延伸至页岩油、页岩气开发技术,再反哺回致密油开发,不断在成果应用和技术迭代上下功夫。
“十四五”以来,研究院多项成果获中国石化首次实施新技术认证,1项成果进行企业自行实施新技术认证;攻关形成的 32 项科技成果中,22项科技成果入选《江苏油田重点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目录》,在隐蔽油藏勘探开发、页岩油勘探开发、老区注水开 发 调 整 、三 次 采 油 评 价 技 术 、CCUS 等多个重点领域形成了技术序列与支撑,并在域内外进行推广。(毕天卓 倪伟 张锡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