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 - 《上海师大报》
探讨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
我校参与主办人文城市研究相关学术研讨活动
为探讨如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主办了“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包括30余家单位的相关领域知名学者、青年才俊参加,会议将共话人文城市建设。
本报讯 为探讨如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搭建一个国际交流平台,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日前,由我校人文学院和期刊社、《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南方文坛》杂志社等主办,上海市“文化转型与现代中国”创新团队承办,上海大学文学院协办的“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社科会堂举行。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权衡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城市中国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课题,这不仅要求社科工作者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社会智能等方面分析研究中国城市发展的经验与路径,同时也要求人文学者从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文明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校党委书记林在勇在致辞中表示,我校在人文城市研究领域有着悠久的传统与深厚的积累,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首家重点智库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全球城市与世界文明传承研究基地、新时代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文化转型与现代中国创新团队等一批省部级学术平台,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及江南文化研究领域形成了较为广泛而持续的影响力。未来,学校将更好地发挥学校人文学科的引领作用,更好服务于国家和上海市的文化发展战略,持续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服务和知识支撑。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如何总结既往经验,进一步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是我们人文社科界需要着力探索的问题。他希望此次会议能够团结中国学术界有志于人文城市研究的学人,深入推进中国人文城市研究。
上海市社联主席、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战等专家作主旨演讲。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哈佛大学荣休教授李欧梵以视频方式发表特别致辞。
开幕式上,“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揭牌仪式举行。首批组成单位包括我校人文学院、期刊社以及《探索与争鸣》《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18家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该学术共同体的成立旨在检视中国人文城市研究的成果及不足,共同探讨在人文城市发展中如何实现文明互鉴、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如何推进和升华中国人文城市研究。
此次会议共分为“城市中国”“文明互鉴”“褶子城市”“文学城市”“长程城市”“间性城市”“流动城市”“烟火城市”“晶体城市”“万象城市”等10个主旨演讲单元。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30余家单位的相关领域知名学者、青年才俊齐聚一堂,从全球视野、历史文脉、理论瓶颈、现实问题等维度,共话人文城市建设。
会议闭幕式由我校人文学院朱军教授主持。本次会议主办方代表、我校人文学院院长董丽敏教授作总结发言。
(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