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天津商业大学 - 《天津商业大学报》

从阅读倾向看社会缺失,阅读应有人文精神

作者:刘雅婷    
2024-11-30     浏览(60)     (0)

当代人还爱阅读吗?每年的“世界读书日”(423)之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都会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比近十年阅读数据,我国综合阅读率稳步上升, 2023年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阅读量合计为8.15本,高于2022年的8.11本。

  尽管并非人人都读书,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在读。阅读,仍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需求。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哲学家培根四个世纪前所说的这句话,即便是当下这个人工智能已经普及的数字化时代也仍不过时。《2024年全国职场人阅读报告》调研显示,67.55%的职场人在阅读中享受知识与思维的乐趣;69.71%的职场人为了职业发展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而读书;68.15%的人希望借书解决人生困感以及生活烦恼。更有趣的现象是,从更多图书电商平台披露的数据,发现女性成为了当下图书市场的消费主力军,女性消费者的数量是男性的2.38倍。偏好中,童书、家教、中小学教辅、家居、育儿占据了一半。职场群体出于社会环境精神需求,生活节奏,家庭因素,读书选择的倾向有所不同。在知识经济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当代大学生的读书选择更是有突出特征。

  从《青年阅读大数据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人兴趣的多样化,阅读的选择也更加个性化,尤其是在网络阅读异军突起的时代,个性化阅读是必然趋势,也是很大优势,青年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阅读内容,不仅可以实现与他人的互动,而且丰富了阅读体验,增加阅读兴趣。但流量热潮裹挟下,媒体博主多以“强推”或“避雷”为标签,推广评论书籍,抖音电商营销读物,热销百万,短视频压缩书籍故事,提供看似更高效形式的阅读。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青年往往倾向于浅层次阅读,深层次阅读有待进一步加强。媒体追求的娱乐化,为吸引读者推出的娱乐类读物,使青年易入过度娱乐化陷阱。同时青年人阅读的功利性较明显,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图书馆阅读对所学专业知识有帮助的书籍,或是选择阅读心理类、人物传记类、小说类等能为就业,进入社会带来价值的书籍,而古典名著、文学作品等关于社会人文精神的书籍较为少数。这样的阅读不可持续,功利性驱动下的阅读只是一种工具,当目标实现时,工具的意义就淡去了。具有人文精神的阅读,自觉的精神追求,才是青年所需要的。

  “青年文化是现代社会中最具活力,最贴近时代脉搏的文化板块,它不仅能及时体现出社会问题和文化症状,也能昭示社会发展趋势。”在网络文化和“快餐式”文化纷至沓来的今天,人文精神应是以人为本,既体现人的本质属性,又揭示人的生存意义、追求人的完善与自由发展的精神内涵。青年人所需要的阅读,应是真正的个人追求,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将阅读作为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形成自我价值实现,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

  阅读倾向,是一种群体现象,它的出现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非只能顺其自然,应加以积极引导。阅读兴趣是阅读的有效前提和基础,群体要靠理性的力量培养阅读兴趣,认识到阅读对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个人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必不可少,对有远大理想、奋斗精神的人来说,这会使其终身受益。

  

                                                                 (/刘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