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关系学生成长成才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为此,切实做好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不断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顽强耐挫、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坚持“五育并举”,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推进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各项工作。在德育工作中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成为自身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教学中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浸润中,教会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在劳动教育中,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品质,养成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和幸福生活。德智体美劳共同“润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培育积极心理品质,让“心”始终充满阳关。
突出“四位一体”,涵养良好意志品质。建立健全“学校—院系—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学校负责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顶层设计,院系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辅导员(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宿舍、召开班会,研判学生心理状况,宿舍心理气象员和学生 个人善于发现同学或自身心理上的苗头问题,及时寻求帮助,不断织密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网络。同时,以“3·20”“5·25”学生心理健康日为契机,组织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对少数有心理问 题倾向的学生,做到“一人一案”提供个性化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并根据干预效果,动态更新重点关爱人员清单,不断锤炼大学生顽强耐挫、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强化“三全育人”,促进综合素质发展。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但在大学里需要学习的不只是知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都需要协调发展。目前,很多学院都在探索推进“成长导师制”,让学生在校成长的每一步都能逐步体会到“学 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业上的导师,更是成长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固然重要,但并不全面,还要在学生心灵埋下成长的种子,让学生 拥有积极的身心健康素质,只有切实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才能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健康成长的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有内在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