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躬耕40载,
他将科研做到车间里!

作者:机电学院 紫牛新闻    
2024-11-30     浏览(76)     (0)

机电学院楼佩煌老师在南航工作40年,带领团队攻克了柔性制造系统的问题,形成了新的关键技术,并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肯定。他鼓励学生将实验室功能延伸到企业中试车间,搭建创新生态,获得江苏省首个“优秀研究生工作站”和学校首个“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他的科研成果对乡镇企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入职南航40载,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他一步步地将科研做到车间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机电学院楼佩煌老师!
  “为了这一刻,我们坚持了9年”
  键盘一敲,车间里一个生产型柔性制造系统就敏捷而稳定地运转起来———这一刻可来之不易,楼老师和他的团队等了整整9年!
  FMS-500柔性制造系统是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和技术预判后,设立的部省联合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楼老师作为现场技术总指挥率领团队开展柔性制造技术攻关。从实验室理想环境,到生产性系统实际应用的路上,一个个问题“栏杆”横在眼前。
  系统运行过程中偶尔会出现通讯不稳定的现象,管不管?管!一处处按节点排查,一次次找专家讨论……大半年时间没找出问题,还坚持吗?坚持!
  “生产实际应用,不能只满足功能要求,更要追求稳定性。”楼老师不放弃,“哪怕有一点细节问题,也要较真到底!”终于,他们找到根源是一根被工人维修时换错的通讯电缆,外表看似一样的线缆,因其阻抗不同,导致了通讯系统的不稳定。他经常用这个实例告诉同学们:“遇到问题不能想着‘绕弯’,一定要真正解决。”
  子系统运行变流畅了,到整个系统联调时却会出现毫无信息反馈的“死机”现象?楼老师和学生们“住”在了车间,长达2年的日日夜夜将系统跑了无数遍,和工人师傅“打成一片”。从工人师傅听到有“哒哒”的声音,再发现计算机系统中断向量的不足,到最后问题迎刃而解!
  就这样,跨过一道又一道问题“栏杆”,整整花了9年的时间。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
  楼老师说:“站得高,看得远,才能走得长。”他和团队围绕国家需求,攻克行业痛点和难点,形成了一批新的关键技术,并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肯定。曾经国外专家提出的“有没有10台数控机床?有没有10名数控工程师?有没有10年数控应用经验?”的项目实施可行性质疑,他们一一做到了回应!
  “在失败中的体会,都成了指导教学的故事”
  “在实验室里看似‘完美无缺’的,到生产一线却‘漏洞百出’。实验室创新成果想要成功应用到生产实际,中间有着巨大的差异性!”
  多年的实践积淀下,楼老师清晰知道成果转化中的“死亡陷阱”,自身经历与教训成了他指导学生的经验,他想方设法为学生们创造实践应用场景。
  向前一步,建设丰富实验室功能,帮学生打通科学研究与现实应用的“接口”。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他总会结合应用场景,带领团队搭建原型样机,尽可能提供完善的实验环境,好让学生可以尽快将科研成果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际操作里体验理解,迈出技术走向应用的第一步。
  “如果只喜欢捧着电脑,不喜欢到一线,这样是不行的。”他告诉学生,“课本上不会有失败案例,技术实际应用远比课本上更复杂。”
  “带学生跨越最后‘一公里’”
  更进一步,从实验室走向车间生产环境,带学生跨越最后“一公里”。
  他鼓励学生们去企业车间,带学生们一头扎进了生产一线。“如果不到一线去观察,是很难快速找到问题症结所在的。要在项目中真正理解、看清问题!”
  “一个自动化生产线项目,楼老师会给每个学生分配各自的任务,给我们充足时间去调研思考针对实际应用场景需要的功能如何实现。”硕士生施逸轩说,“这让我的知识体系更接近实际应用,实际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科学研究与实际生产制造会存在的差异性,提前了解未来实际工作会遇到哪些问题!”
  “一定要将理论和工程实际相结合,要从实际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最后运用到工程中去解决问题。创新往往产生于发现问题并寻找新的方法的尝试中。”为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触发学生创新思维,他将学生实验室延伸到了企业的中试车间里,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创新生态,获评江苏省首个“优秀研究生工作站”、学校首个“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让科研迈出“象牙塔”,把科研做在“需求端”。有了经验和信心,他们的步子越迈越开。让一家年产值3000万元的乡镇企业,华丽转身为年产值30多亿元的上市公司,从“跟跑者”成为“领跑者”。从零到一自主研发,再到提质增效,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楼老师说,“这比什么都值!”“做科研就像爬树,要沿着国家战略需求这一主干,以‘颠覆性技术’突破发展瓶颈”。
  国之所需,研之所向,让我们为让科研迈出“象牙塔”,把科研做在“需求端”的楼佩煌老师点赞! (机电学院 紫牛新闻)